课程改革篇 3
一、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的对话 3
(一)课程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3
1.语文课程目标 3
2.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7
(二)识字写字和阅读目标 10
1.识字与写字目标 10
2.阅读目标 12
(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目标 22
1.写作目标 22
2.口语交际目标 26
3.综合性学习目标 28
二、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对话 32
(一)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目标 32
1.阅读与鉴赏的总要求 32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6
3.关于个性化阅读 41
4.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和阅读方法 42
5.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 45
6.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49
7.文言文阅读要求 51
8.课外阅读 55
(二)必修课“表达与交流”目标 56
1.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 56
2.书面表达与交流 59
3.口头表达与交流 63
(三)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目标 65
1.课程定位与总要求 65
2.诗歌散文阅读鉴赏的能力和方法要求 67
3.关于创作实践活动 75
三、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与编辑设计 76
(一)对语文教材呈现方式与编辑设计的总体理解 76
1.教材呈现方式应适合教材内容 76
2.教材呈现方式具有时代特征 77
(二)国内外初中语文教材的系统设计 80
1.选文—单元系统:从以学科为本,走向以学生为本 80
2.导读—助学系统:从权威指令,走向自主互动 91
3.思考—练习系统:从封闭、定向,走向开放、多元 102
4.综合性学习—跨学科专题系统:从学校知识走向与生活结合 106
5.表达—交流系统:从知识点、能力点训练,走向情境化实践 110
6.延伸—拓展系统:从课内学习,走向与课外结合 113
四、新课标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现代品格 116
(一)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 117
1.按人文主题设计单元,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 117
2.积极开发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人文内涵 118
3.注意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119
(二)以学生言语实践为主,由“教本”向“学本”转变 119
1.注重自主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20
2.以读书方法指导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 121
3.为师生的言语实践留有足够空间 122
(三)由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向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转变 123
1.课文练习走向开放多元,力求体现交流互动 123
2.关注写作实践指导,合理设计写作教学环节 124
3.练习设计注意信息社会的新学习方式 125
五、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新建构 127
(一)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变化 128
1.单元编排多样化 128
2.设计情境化的语文学习平台 131
3.设置自主学习系统和评价栏目 132
(二)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初创 133
1.教材开发显示新格局 133
2.教材编写体现新理念 135
3.教材发展面临新问题 145
六、品味我心中的语文 148
1.我走过的语文之路 148
2.工具性与人文性 149
3.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151
4.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153
七、语文课改实践漫议 157
1.“以人为本”是课改的灵魂 157
2.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实践 160
3.情境教育与语文课改 164
4.追求开放的阅读教学:非指示性教学 170
八、我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173
1.为什么要提倡“核心素养” 173
2.我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175
3.综合素养对思维方式的挑战 177
专业素养篇 181
一、谈谈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181
1.为什么要加强文学素养 181
2.如何加强文学素养 184
3.文学与生活 186
4.文学与读者 188
5.对文学作品诸因素的新理解 190
二、现代文艺理论与阅读教学 194
1.对话理论与阅读教学 194
2.“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 199
3.完形理论与阅读教学 202
三、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206
1.感性与理性 207
2.局部与整体 211
3.紧扣文本与适度拓展 215
4.“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 217
四、古诗词解读: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铁门槛 219
1.古诗词解读的立足点:过心 219
2.古诗词解读的总要求:综合地感受 220
3.古诗词解读的真功夫:细读 223
五、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 226
1.意象与意境 226
2.母题与意蕴 238
3.独感与共感 245
4.主旋律与多旋律 254
5.比兴与象征 261
6.节奏与情感 268
文学探究篇 283
一、屈原《离骚》的神性和人性 283
1.楚辞的楚文化特征 283
2.《九歌》《九章》的神性与人性 285
3.《离骚》:神性其表,人性其里 286
二、《庄子》散文的诗性精神 293
1.庄子的诗人气质 293
2.《庄子》的想象世界 295
3.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297
4.思绪跳荡,行文断续 300
5.喻后出喻,喻中设喻 301
三、《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04
1.情理相制的思想倾向 304
2.宏微相济的人物描写 309
3.一多相兼的结构艺术 311
4.雅俗相融的语言特色 315
四、建安风骨与三曹诗歌 318
1.建安诗歌的个性化趋势 318
2.曹操、曹丕诗歌的个性化 321
3.曹植诗歌更趋心灵化 324
五、《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绪及其评价 327
1.评价《古诗十九首》的两个前提 327
2.《古诗十九首》感伤情绪的内涵 332
3.《古诗十九首》的自然和谐美 335
六、陶渊明诗歌的“自然” 340
1.任真率性:性情的自然 340
2.物我交融:意境的自然 344
3.平淡朴茂:语言的自然 348
七、李杜诗风比较:豪放飘逸与沉郁顿挫 351
1.“外放”与“内敛” 351
2.“万景皆虚”与“万景皆实” 353
3.“以气骋词”与“苦吟成诗” 361
八、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再认识 366
1.关于新乐府运动 366
2.关于白居易讽喻诗 368
九、苏轼散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372
1.苏轼前期散文 372
2.苏轼后期散文 375
3.苏轼散文的艺术 378
十、新天下人耳目的东坡词 387
1.“别调”还是“本色” 387
2.“豪放”还是“婉约” 389
3.“消极”“还是“积极” 392
4.“乖律”还是“知音” 394
十一、宋代咏物词的审美层次 397
1.以物观物,境余于意 398
2.以我观物,意余于境 401
3.物我同一,意境两浑 405
参考文献 413
后记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