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传记 1
求学之路 3
劳动锻炼与西藏考察 4
教学路上的探索 6
系主任工作实践 8
教学与科研 10
第二部分 论文选 15
西藏高原地貌发育的五个问题及其在生产建设中的意义 17
开封西北郊景观形态单位的调查研究 30
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问题的探讨 46
豫南“77.7”大暴雨过程的能量分析 72
太阳总辐射与作物光能生产潜力的气候学计算方法 102
河南太阳总辐射的计算方法和分布特征 119
河南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和分析 141
伏牛山地的温度场和亚热带北界 151
豫西山地平均降水量的推算和分析 169
豫西山地亚热带北界的划分 184
论豫西山地区的水分平衡和气候干燥度 190
河南省的太阳能资源及其利用区划 206
论豫西山地区气候资源的利用问题 218
干旱指标的初步探讨 230
论县级资源—经济—生态系统优化模式 240
西峡县土地利用最优结构模式的初步研究 249
地下室的气候特点和太阳能利用 262
论地理系统的研究方法 274
县级资源—经济—生态系统模式初探 286
利用太阳能改善地下室气候环境的研究 291
山区植物生产潜力及土地人口承载力初探 302
论山区发展中的环境整治问题 317
豫西山地自然资源的农业开发 328
论降雨径流的集存 334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表面辐射平衡的计算和分析 341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表面热量平衡的计算和分析(上) 351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表面热量平衡的计算和分析(下) 362
豫西地区水分资源与旱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372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初探 382
试论自然地理界面 394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414
豫西地区降水资源对旱地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与对策 429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点与辨识 437
山地平原交界带自然灾害与资源环境评价 447
全球变暖及其对策 457
附录一:记事 472
附录二:著述目录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