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吴晓明 1
序二&侯才 1
序言 1
引言 历史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双重解读——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新视界 1
第一章 中西启蒙价值观在源头上的差异 16
第一节 中西启蒙“自由观”在价值源头上的差异——以西方的启蒙自由观与李贽的“童心论”为范本 23
一、中西启蒙“自由观”问世的历史境遇剖析 24
二、西方启蒙“自由观”及其历史逻辑走向 26
三、中国启蒙“自由观”及其历史逻辑走向 30
第二节 中西启蒙“民主观”在价值源头上的差异——以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范本 36
一、中西启蒙“民主观”滥觞的历史逻辑根据 36
二、西方启蒙“民主观”的源头价值 41
三、中国启蒙“民主观”的源头价值 47
第三节 中西启蒙“平等观”在价值源头上的差异——以卢梭的“平等观”与戴震的“理欲之辨”为范本 53
一、中西启蒙“平等观”突显的历史逻辑根据 54
二、西方启蒙“平等观”的源头价值 57
三、中国启蒙“平等观”的源头价值 61
第二章 “变器”时期:现代性价值的孕育期 68
第一节 近代史开端处的现代性价值——龚自珍经世思想中的“自由”意蕴 74
一、对“不许自由”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76
二、对“自由”知识分子参政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论证 82
第二节 从“文化中国”向“主权中国”视角转换的理性端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近代意蕴 90
一、魏源时代的“世界历史”大背景 91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近代意蕴剖析 93
三、魏源思趣的历史地位评价 102
第三节 古典式农民战争中的近代意蕴——太平天国革命思想之剖析 103
一、古典农民战争的一般价值取向及其思想根基 104
二、太平天国革命思想中的近代意蕴 108
三、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未能在质底上摆脱传统农民思维 114
第四节 “命运牵着走”的近代化起步——中国近代“洋务”思潮之动向 117
一、面朝过去的“自强”思想与“西学中源说” 118
二、面对现实的“求富”理路与“中体西用论” 121
三、面向未来的“混同”理念与“君民共治观” 125
第三章 “变政”时期:现代性价值的奠基时期 130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通途的理性先知——康有为思维深层的现代性价值理路 135
一、颠覆传统——“求乐免苦”人性观中的自由、平等意趣 136
二、追求现代——“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民主构思 140
三、展望后现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同”理念 142
第二节 维系中国现代化命脉的价值关怀——梁启超“新民说”的价值意蕴 146
一、“鼓民力”的底据在于“兴民权” 149
二、“兴民权”的前提是“开民智” 152
三、“开民智”的根本乃“新民德” 156
第三节 中国近代道德人格的奠基者——谭嗣同“心力说”的原创性价值 159
一、道德的本质——“天理之善”还是“人欲之善” 162
二、道德实践理性——“等级依附”之美德抑或“平等自主”之美德 164
三、“集体关怀”的道德依据——“权威主义”还是“平民主义” 166
第四节 中国近代“自由”理念的奠基者——严复“自由观”之价值底据 170
一、建构近代“自由”人格的经验性判据——中西文化价值之比较 172
二、建构近代“自由”国度的理论底据——自由乃人类进化的必然归宿 175
三、建构近代“自由”的可操作原则——“消极自由” 178
第五节 中国近代“个性”价值的奠基者——章太炎价值观的灵思独辟 182
一、“集体”价值无限膨胀的底奥——对进化论的盲目崇拜 184
二、“个性”价值确立的依据——存在先于本质 187
三、“依自不依他”信仰的意义——用宗教建立革命道德 190
第六节 平等视角下的人权、民权与国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价值 194
一、民生主义——“贫富均等”的个人人权之表述 197
二、民权主义——民众公权与精英治权相平衡的构思 201
三、民族主义——国家主权平等的文化追求 206
第四章 “变教”时期:现代性价值的曲折深化时期 212
第一节 两难取向中的现代化思致——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观 216
一、中国现代化的本根价值——“救国”还是“救人” 216
二、“民主”的根基——“以个人为本位”抑或“以社群为本位” 220
三、“科学”的底色——“权威思想”抑或“怀疑精神” 223
四、现代化的“最后之觉悟”——“伦理的觉悟”还是“经济的觉悟” 226
第二节 新文化之“民主”价值的质底守护神——鲁迅的“立人”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精义 230
一、超越“制度决定论”的困境,另辟“改变国民性”的“立人”新径 231
二、超越“人是工具”的国家本位与“庸众”立场,确立“独立自由”的个性价值 236
三、超越无根封闭的“自性”原则,建树“历史中间物”的主体责任 240
第三节 “科学救国”路向的探寻——胡适的“实验主义”价值观 244
一、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244
二、工具主义的“社会改良说” 249
三、实用主义的“科学人生观” 252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西融和创新观”——李大钊的“文化调和论” 256
一、“文化调和”派诞育的历史文化背景 257
二、李大钊“文化调和论”的时代性高度 259
三、李大钊“文化调和论”的“新青年”特色 262
第五章 现代性价值主流的转向:折入社会主义 270
第一节 先驱者的睿智与缺失——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之审视 277
一、社会革命之所需——“大众化”还是“化大众” 280
二、无产阶级专政之形式——“全民主义”抑或“精英主义” 284
三、社会主义之质底——“划一的”还是“自由的” 286
第二节 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陈独秀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之差异 292
一、社会主义经济观上的差异——“国家所有制”抑或“社会个人所有制” 295
二、社会主义政治观上的差异——“强力专政”抑或“民主、人道与自由” 299
三、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目标的差异——“社会统摄”抑或“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04
第三节 跨越东西文明的中国现代化路向——瞿秋白的社会主义价值心路 307
一、确立人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309
二、依据以“技术”为底蕴的客观规律进行中西文化对比 312
三、提出“救国”的路向是实现“技术有艺术性”的社会主义文明 315
第四节 在追求“大本大源”中实现自我——青年毛泽东之社会主义心路探源 319
一、人类前途之展望——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大本大源” 320
二、个体生命之意义——“精神个人主义” 324
三、实践理性之真谛——“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态度 328
第六章 历史对当代的启迪意义(上)——国际篇 335
第一节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之价值认同 340
一、对生产力价值的认同 340
二、对“现代性”价值的认同 345
三、对“底线伦理”的认同 351
第二节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之价值认异 355
一、从历史渊薮看,中西文化的价值认异导源于对民族国家意义的不同理解 355
二、从现实境遇看,中西文化的价值认异归旨于不同的民族利益判断 358
三、从未来期待看,中西文化的价值认异前瞻至不同的人类远景 362
第三节 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全球化”思致的终极关怀 364
一、构建“和谐世界”模式提出的历史背景 365
二、构建“和谐世界”模式的主要内容 368
第七章 历史对当代的启迪意义(下)——国内篇 377
第一节 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383
一、地方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85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模式与地方政府的角色比较 387
三、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392
第二节 政治:全球政治文明演进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395
一、“民主”治制——全球政治文明合规律演进的现代形式 396
二、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的民主取向 398
三、党员话语权平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 402
第三节 文化:克服现代性精神之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407
一、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408
二、解决问题的历史逻辑根据 410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412
后记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