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地位和原理 1
二、中医诊断学的特点 2
(一)整体诊察 2
(二)动态审视 3
(三)辨证求因 3
(四)四诊合参 3
(五)重视体质、心理、社会因素 4
三、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4
(一)诊法的形成和发展 5
(二)辨证的形成和发展 7
四、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9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要求及方法 10
第一章 问诊 12
第一节 问诊的目的及方法 12
第二节 问诊的注意事项 13
第三节 问诊的内容 15
一、问一般情况 15
二、问病史 16
第四节 问寒热 18
第五节 问汗 20
第六节 问痛痒 21
第七节 问其他异常感觉 24
第八节 问饮食及口味 28
第九节 问睡眠 32
第十节 问二便 35
第十一节 问生育 42
第十二节 问小儿 49
第二章 望诊 53
第一节 整体望诊 53
一、望神 53
二、望色 55
三、望形体 60
四、望姿态 61
第二节 局部望诊 62
一、望头部五官 62
二、望躯体 68
三、望排出物 75
第三节 舌诊 77
一、望舌概述 77
(一)舌诊原理 77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78
二、舌诊内容 79
(一)望舌质 79
(二)望舌苔 84
三、舌诊意义及舌象分析要点 87
(一)舌诊意义 87
(二)舌象分析要点 88
第三章 闻诊 91
第一节 听声音 91
第二节 嗅气味 94
第四章 切诊 96
第一节 脉诊 96
一、脉象形成的机理 96
二、脉诊的部位 96
三、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98
四、平脉 99
五、病脉 100
六、诊妇人脉 107
七、诊小儿脉 108
八、相兼脉与主病 108
九、脉症顺逆与从舍 109
十、脉诊的临床意义 110
第二节 按诊 110
一、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10
二、按诊的内容 111
第一章 八纲辨证 117
第一节 八纲证候 118
一、表里辨证 118
(一)表证 118
(二)里证 118
(三)半表半里证 119
(四)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119
二、寒热辨证 120
(一)寒证 120
(二)热证 121
三、虚实辨证 122
(一)虚证 122
(二)实证 123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124
四、阴阳辨证 124
(一)阴证和阳证 125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 126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127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28
一、证候相兼 128
(一)表证与寒、热、虚、实证相兼 128
(二)里证与寒、热、虚、实证相兼 129
(三)寒、热证与虚、实证相兼 131
二、证候错杂 131
(一)表里同病 131
(二)寒热错杂 132
(三)虚实并见 132
三、证候转化 133
(一)表里出入 134
(二)寒热转化 134
(三)虚实转化 135
四、证候真假 135
(一)寒热真假 136
(二)虚实真假 137
第二章 病因辨证 139
第一节 六淫、疫疠证候 139
第二节 七情证候 145
第三节 饮食、劳逸证候 146
第四节 外伤、虫积证候 148
第三章 气血津液辨证 151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51
一、气虚证 151
二、气陷证 151
三、气滞证 152
四、气逆证 152
五、类证鉴别 152
第二节 血病辨证 152
一、血虚证 153
二、血瘀证 153
三、血热证 153
四、血寒证 154
五、类证鉴别 154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154
一、气血两虚证 154
二、气不摄血证 155
三、气随血脱证 155
四、气虚血瘀证 155
五、气滞血瘀证 155
六、类证鉴别 156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156
一、津液不足 156
二、水饮内停 156
三、水湿泛滥 157
四、类证鉴别 158
第四章 脏腑辨证 159
第一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59
一、肺病辨证 159
(一)肺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159
(二)肺病常见证候类型 159
二、大肠病辨证 162
(一)大肠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162
(二)大肠病常见证候类型 162
三、类证鉴别 163
第二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64
一、心病辨证 165
(一)心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165
(二)心病常见证候类型 165
二、小肠病辨证 168
(一)小肠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168
(二)小肠病常见证候类型 168
三、类证鉴别 169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70
一、脾病辨证 170
(一)脾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170
(二)脾病常见证候类型 171
二、胃病辨证 173
(一)胃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173
(二)胃病常见证候类型 174
三、类证鉴别 176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76
一、肝病辨证 176
(一)肝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176
(二)肝病常见证候类型 177
二、胆病辨证 181
(一)胆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181
(二)胆病常见证候类型 181
三、类证鉴别 182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83
一、肾病辨证 183
(一)肾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183
(二)肾病常见证候类型 184
二、膀胱病辨证 186
(一)膀胱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186
(二)膀胱病常见证候类型 187
三、类证鉴别 187
第六节 脏腑同病辨证 188
一、脏与脏同病常见证候类型 188
(一)肺肾阴虚证 188
(二)脾肺气虚证 189
(三)心肺气虚证 189
(四)心肾不交证 190
(五)心脾两虚证 190
(六)心肝血虚证 191
(七)心肾阳虚证 191
(八)脾肾阳虚证 191
(九)肝肾阴虚证 192
(十)肝脾不调证 192
(十一)肝火犯肺证 193
二、脏与腑同病常见证候类型 193
(一)肝胆湿热证 193
(二)肝气犯胃证 194
(三)寒犯肝胃证 194
(四)肺胃阴虚证 194
(五)心胆气虚证 195
三、腑与腑同病常见证候类型 195
胃肠热结证 195
四、类证鉴别 196
(一)心脾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 196
(二)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 196
(三)肝胃不和证与肝脾不调证 196
(四)肝气犯胃证与寒犯肝胃证 196
(五)肺肾阴虚证与肝肾阴虚证 196
(六)湿热蕴脾与湿热蕴胆、湿热蕴肝三证 196
第五章 经络辨证 198
第一节 十二经脉病证 198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198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198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199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199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199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200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200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200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200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201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201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201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证 202
一、督脉病证 202
二、任脉病证 202
三、冲脉病证 203
四、带脉病证 203
五、阴维脉病证 203
六、阳维脉病证 203
七、阴跷脉病证 204
八、阳跷脉病证 204
第六章 六经辨证 205
第一节 六经病证 205
一、太阳病证 205
二、阳明病证 207
三、少阳病证 208
四、太阴病证 208
五、少阴病证 209
六、厥阴病证 210
第二节 六经病的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210
一、合病 210
二、并病 210
三、传经 211
四、直中 211
第七章 卫气营血辨证 212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候 212
一、卫分证候 212
二、气分证候 214
三、营分证候 215
四、血分证候 216
第二节 卫气营血的传变途径 218
第八章 三焦辨证 219
第一节 三焦病证 219
一、上焦病证 219
二、中焦病证 219
三、下焦病证 220
第二节 三焦病的传变途径 221
第一章 诊断的思维方法 222
一、四诊是诊断的基础 222
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222
(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23
(二)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223
(三)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23
(四)静与动的关系 223
(五)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224
三、通过实践验证诊断 224
第二章 诊断的基本步骤 225
第三章 病历 227
第一节 病历的重要意义 227
第二节 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229
第三节 中医病历的主要内容 231
第四节 中医住院病历 232
一、完整病历的书写目的 232
二、完整病历的书写格式 238
三、住院其它记录的书写 239
第五节 中医门诊病历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