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能看懂中医 中药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学辉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57649265
  • 页数:2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为七部分,涵盖基础的中药知识,包括走近中药学、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的应用、中药的方剂、中药学分论等内容。在简介了中药的来源、中药学发展史、中药的采集和炮制之后,详细地介绍了中药的药性、中药的应用、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本书语言深入浅出,漫画生动有趣,使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让普通读者也能轻轻松松读懂中医,为中医初学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和学习体验,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走近中药学 4

中药的概念 4

中药的来源 5

植物药 6

动物药 6

矿物药 7

中药具有哪些特点 8

本草、本草学、中草药、民族药及中成药的概念 9

中药学的发展 10

原始时代 10

氏族社会初期 11

氏族社会后期 12

夏商周时期 14

西周时期 15

秦汉时期 16

两晋南北朝时期 17

隋唐时期 18

宋金元时期 19

明代 20

清代 21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24

道地药材与司岁备药 24

司岁备药 25

先春而发者,秉甲木之性而升 25

秉夏火之气,能燥湿化土 26

秉秋金之气,可凉润平木 27

秉冬寒之气,能清热制水 28

空间或地域对药物的影响 29

遵循四时规律,确定用药原则 31

道地药材 32

中药的采集 36

植物类药材的采集 37

全草类 37

叶类 38

花类 39

果实和种子类 40

根和根茎类 41

树皮和根皮类 42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43

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44

如何保存中药材 45

影响中药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 45

埋藏贮存法 46

酒精贮存法、低温贮存法 47

中药的命名 48

中药的炮制 54

炮制目的 54

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54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55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56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57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58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59

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60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61

炮制方法 62

修治 62

水制 63

火制 65

水火共制 68

其他制法 70

中药药性理论 74

概述 74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74

中药的作用 75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 76

中药的四气 77

四气的含义 77

寒凉之气 78

温热之气 79

中药的特殊之气:平性 80

药物寒热与治疗原则的关系 81

中药的五味 83

五味的含义 83

滋味说 84

五味的确定 85

辛 86

辛热之别 87

甘 88

甘温、甘寒之别 89

酸 90

苦 91

咸 92

性(气)味合参 93

中药的升降浮沉 94

升降浮沉的含义 94

升降浮沉的表现症候 95

升浮 96

沉降 97

升降与沉浮的区别 98

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性味、质地的关系 99

升降浮沉与炮制的关系 100

升降浮沉与配伍的关系 101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 102

药性归经 103

何为归经 103

归经理论的形成 104

归经理论的重要意义 105

药性归经的依据(一) 106

药性归经的依据(二) 107

药性归经的依据(三) 108

药性归经的依据(四) 109

中药的毒性与品性 110

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11

中药的应用 114

中药的配伍 114

配伍的概念 114

中药的七情 115

单行 116

相须 117

相使 118

相畏 119

相恶 120

相反 121

相杀 122

配伍原则及临床意义 123

中药的用药禁忌 124

配伍禁忌:十八反 125

配伍禁忌:十九畏 126

证候禁忌 127

妊娠禁忌 128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30

服用中药的四时宜忌 132

用药正当,不可过用 134

中药的方剂 140

中药的剂量 140

剂量的含义 140

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141

中药的用法 145

煎药器具、煎药用水 145

煎煮火候及时间 146

煎药的次数及水量 147

入药方法(特殊煎法) 148

中药的服法 152

服药时间 153

服药多少、服药冷热 155

方剂的组织法则 156

君、臣、佐、使 156

中药方剂的分类 158

七方 158

大方、小方 159

缓方、急方 160

奇方、偶方、复方 161

十二剂 162

宣可决壅、通可行滞 163

补可扶弱、泻可去闭 164

滑可去著、涩可固脱 165

轻可去实、重可镇怯 166

燥可去湿、湿可润燥 167

寒能胜热、热可制寒 168

方药的剂型和种类 169

汤剂 170

丸剂 171

散剂 172

膏剂 173

丹剂 174

药酒、花露 175

中药学分论 178

解表药 178

辛温解表药 179

辛凉解表药 183

清热药 185

清热泻火药 186

清热燥湿药 187

清热凉血药 188

清热解毒药 189

清虚热药 190

泻下药 191

攻下药 192

润下药 193

峻下逐水药 194

祛风湿药 196

祛风湿散寒药 197

祛风湿清热药 198

祛风湿强筋骨药 199

化湿药 200

利水渗湿药 201

利水消肿药 202

利尿通淋药 204

利湿退黄药 205

温里药 207

理气药 209

消食药 211

驱虫药 213

止血药 214

凉血止血药 215

化瘀止血药 217

收敛止血药 218

温经止血药 219

活血化瘀药 220

活血止痛药 221

活血调经药 223

活血疗伤药 224

破血消症药 225

化痰止咳平喘药 226

温化寒痰药 227

清化热痰药 229

止咳平喘药 231

安神药 232

重镇安神药 233

养心安神药 234

平肝息风药 236

平抑肝阳药 237

息风止痉药 238

开窍药 239

补虚药 240

补气药 241

补阳药 242

补血药 243

补阴药 244

收涩药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