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Ⅰ.术语与概念 1
Ⅱ.本书的任务及其形式 6
第二章 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8
Ⅰ.神话:天地相通 8
Ⅱ.儒家:转变之中的天命与天意 10
甲 人格化的天——极为普通的观念 10
乙 天命及其变化 11
丙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14
Ⅲ.星占学:天象对人事的警告和嘉许 16
Ⅳ.天道与人道:为政之道 20
第三章 天学与王权 25
Ⅰ.问题:天学在古代中国特殊地位之观察 25
甲 在历代官史中之特殊地位 25
乙 古籍中所见上古政务中天学之特殊地位 29
丙 天学在古代知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32
丁 天学在古代数术中的特殊地位 37
戊 天学家以及天学机构之特殊地位 45
己 历代对私藏、私习天学之厉禁 51
Ⅱ.解答之上:“昔之传天数者”——天学家溯源 56
甲 星占学家 57
乙 巫咸与巫觋 68
丙 巫觋与通天 73
Ⅲ.解答之中:灵台、明堂与通天事务 81
Ⅳ.解答之下:垄断通天手段为王权之依据与象征 88
甲 《诗·大雅·灵台》发微:通天者王 88
乙 天命之确立与天学之禁锢 93
丙 数术与皇家天学 100
Ⅴ.小结及余论 106
第四章 历:性质、源流及文化功能 109
Ⅰ.历:性质之疑问 109
甲 历法·历谱·历书 109
乙 古今所论历法性质之迥异 110
Ⅱ.历法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113
甲 典型历法之内容 113
乙 “历法为农业服务”说质疑 115
丙 “观象授时”与“四时大顺” 119
丁 历法与星占:历法的主要用途 123
Ⅲ.历书(具注历)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136
甲 历书之起源 137
乙 历书之繁盛及其内容 156
丙 择吉与推卜:历书之文化功能 168
Ⅳ.历与两性及人体:天人合一的神奇侧面 169
第五章 天学与传统文化之若干重要方面 177
Ⅰ.古代星占学概论 178
甲 两大类型:诸古代文明之星占学鸟瞰 178
乙 分野理论 184
丙 所占之事:星占学的主要任务 189
丁 所占之象 192
戊 占论之法 194
己 天象记录及其伪造 197
Ⅱ.天学与政治运作 201
甲 王气·劝进·谋反 201
乙 大臣进退与议政风潮 204
丙 军事决策 208
Ⅲ.天学与道德教化 209
甲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209
乙 史传事验 211
丙 当食不食——“德之动天,不俟终日” 215
Ⅳ.天学与其他若干方面 218
甲 神秘主义之政治观念 218
乙 天象与城市及宫殿建筑 223
第六章 起源问题与域外天学之影响 228
Ⅰ.令人困惑的起源问题 228
甲 背景: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228
乙 中国天学西源说之简略回顾 234
丙 旧话重提 238
丁 从文化功能论中国天学之起源 242
戊 起源与外来影响:两幅不同图景 243
Ⅱ.巴比伦古代天学东来之踪迹 244
甲 巴比伦与古代中国天学之关系 244
乙 十二宫与二十八宿之起源问题 249
丙 数理天文学研究所提供之新线索 258
Ⅲ.七曜术在中土之盛行 267
甲 七曜术出现于中土之早期线索 268
乙 由史志书目看七曜术之盛行 270
丙 佛徒对七曜术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276
丁 七曜术之中亚色彩 281
戊 七曜、九曜及九执:生辰星占学与择吉推卜 284
己 聿斯经与算命术 291
Ⅳ.入华之印度天学家与印度天学 294
甲 若干早期情况 294
乙 唐代天学之“天竺三家” 298
丙 关于《九执历》 306
丁 关于《符天历》 309
Ⅴ.余论:外来影响能否深入及持久? 312
综合索引 318
后记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