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列子·杨朱》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1
二、《吕氏春秋》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2
三、吴稚晖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3
四、普罗泰戈拉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4
五、伊壁鸠鲁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6
六、爱尔维修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8
七、霍尔巴赫及其纵欲主义思想 9
第一章 纵欲主义的生存环境 14
第一节 不良的政治环境 14
一、纵欲的必备要素 14
二、不良政治环境的主要表现 15
第二节 恶劣的经济环境 21
一、生产与分配不对应 21
二、义务与权利不对等 24
三、奉献与回报不相称 26
第三节 污浊的文化环境 28
一、拜金主义甚嚣尘上 28
二、官僚主义挥之不去 32
第二章 纵欲主义的表现形式 35
第一节 沉溺于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和消耗 35
一、物质利益的一般性特征 35
二、纵欲主义在物质利益上的特殊表现 39
第二节 痴迷于对感官色情的追逐和享受 42
一、感官色情的一般性特征 42
二、纵欲主义在感官色情上的特殊表现 46
第三章 纵欲主义的伦理维度 50
第一节 凡乐皆善 50
一、快乐至上 50
二、有欲即遂 53
三、满足欲望的手段 56
四、快乐与善的关联 58
第二节 凡苦皆恶 60
一、无欲可遂 60
二、痛苦与恶的关联 63
第三节 择善而从 65
一、同类事物内部的比较和选择 65
二、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和选择 67
第四章 纵欲主义的主要根源 69
第一节 心理根源 69
一、炫耀心理 69
二、从众心理 71
三、泄愤心理 72
四、颓废心理 73
五、补偿心理 74
六、体验心理 75
七、恐慌心理 76
第二节 认识根源 78
一、基于对生与死的认识 78
二、基于对实与名的认识 80
第三节 社会根源 83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83
二、纵欲主义源于不良的社会风气 86
第四节 制度根源 89
一、不科学的制度为纵欲主义大开方便之门 89
二、不完善的制度为纵欲主义提供可乘之机 94
第五章 纵欲主义的突出特征 97
第一节 数量上求多 97
一、对数量的过分要求是纵欲主义的必要前提 97
二、对数量的过分要求与贪婪本性密切相关 100
第二节 质量(素质)上求优 102
一、对质量(素质)的过分要求是纵欲主义的直接动机 102
二、对质量(素质)的过分要求与奢侈作风紧密相连 105
第三节 内容上求全 109
一、内容不同的欲望满足对象具有互补功能 109
二、多种感知需要内容各异的欲望满足对象 112
第四节 形式上求变 115
一、变换形式的可能 115
二、变换形式的意义 118
第六章 纵欲主义的内在本质 122
第一节 功利性 122
一、功利是纵欲主义的唯一目标 122
二、功利性是公益性的对立物 125
第二节 自私性 129
一、自私性是排他性的同义语 129
二、自私的在场意味着仁爱的缺席 132
第七章 纵欲主义的外围比较 136
第一节 禁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比较 136
一、禁欲主义概述 136
二、禁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简要比较 138
第二节 无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比较 140
一、无欲主义概述 140
二、无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简要比较 142
第三节 节 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比较 144
一、节 欲主义概述 144
二、节 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的简要比较 147
第八章 纵欲主义的双重困境 150
第一节 理论困境 150
一、全面性需求与片面性需求之间的关系 150
二、片面性需求的弊端 155
第二节 现实困境 158
一、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体 158
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 161
第九章 纵欲主义的不利后果 164
第一节 突破身体健康底线 164
一、身体的功能 164
二、逾越生理极限的危害 167
第二节 造成需求对象短缺 171
一、需求对象何以短缺 171
二、需求对象短缺的隐患 174
第三节 加剧精神空虚程度 177
一、时间分配 177
二、荒唐行为 180
第四节 导致攀比之风盛行 183
一、攀比的范围 183
二、攀比的条件 186
第五节 增加社会冲突风险 190
一、利益冲突 191
二、情感冲突 194
第六节 助推现存规制崩溃 196
一、不受现存规制约束 197
二、突破现存规制约束 199
第十章 纵欲主义的合理改造 203
第一节 从自然欲望满足向非自然欲望满足转变 203
一、非自然欲望及其满足 203
二、欲望满足空间的拓展 206
第二节 从为我满足向为他满足转变 210
一、为他满足的必要性 210
二、不同主体之间彼此依存 212
第三节 从重享乐向重劳动转变 215
一、劳动的永恒价值 215
二、把享乐的来源置于首位 220
第四节 从事后抑制向事前引导转变 224
一、事前引导的关键或核心 224
二、事后抑制的沉重代价 229
主要参考文献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