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
第二节 水文气象 2
第三节 社会经济 3
第四节 武汉城市地质工作 3
一、基础地质调查 4
二、专题研究 7
三、工程勘察 7
第二章 区域地质 9
第一节 地形地貌 9
一、地貌类型 9
二、地貌分区 12
第二节 地层 13
第三节 地质构造 16
一、构造单元 16
二、深部构造 20
三、基岩构造 24
四、地震 33
第四节 区域地质演化 33
一、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发展阶段 33
二、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盖层发展阶段 33
三、陆相盆地发展阶段 36
四、差异剥蚀堆积与现代地貌形成阶段 37
第三章 水文地质 38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 38
一、区域水文地质结构 38
二、边界条件 38
三、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39
四、地下水含水岩组特征 40
第二节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47
一、地下水动态特征 47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51
第三节 地下水化学特征 52
第四节 地下水监测 52
一、地下水监测网现状 52
二、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建设 53
三、监测分析项目 53
第四章 工程地质 54
第一节 工程地质分区 54
第二节 岩土层特性 59
一、填土及淤泥层 65
二、一般沉积土及新近沉积土 66
三、老沉积土 70
四、残坡积土 74
五、岩层 75
六、各单元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综合成果 77
第三节 特殊土 80
第五章 环境地球化学 82
第一节 概述 82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 82
一、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82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112
第三节 水环境质量 118
一、水地球化学特征 118
二、水环境质量评价 122
第四节 环境地球化学与生态安全 127
一、土壤 127
二、湖泊 130
第六章 地质资源 135
第一节 浅层地热能资源 135
一、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 135
二、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 136
三、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 139
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 141
五、武汉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 142
第二节 地质景观资源 145
一、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调查 145
二、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 155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63
一、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优劣 163
二、成矿远景区圈定 164
第四节 地质资源保护 166
一、地质资源保护层次分类 167
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167
三、浅层地热能资源管理与保护 168
四、地下空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169
五、地质景观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170
六、矿产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170
第七章 地质灾害与城市安全 172
第一节 概述 172
第二节 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与特征 173
一、岩溶地面塌陷 173
二、软土地面沉降 188
三、滑坡 195
四、崩塌 200
五、不稳定斜坡 202
第三节 地质灾害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204
一、岩溶地面塌陷及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204
二、软土地面沉降及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210
三、滑坡及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212
四、崩塌及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216
第四节 地质灾害防治 218
一、地质灾害防治原则与目标 218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20
三、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与评价 225
第八章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228
第一节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228
一、概述 228
二、模糊综合评判一般方法 229
三、建设用地适宜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232
四、基本数据和信息 241
五、软件开发 241
六、实际应用 244
第二节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245
一、概述 245
二、综合指数评价法 245
三、基于GIS矢量单元评价法 248
四、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253
第三节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255
一、概述 255
二、评价指标体系 255
三、指标量化分析 257
四、评判标准 265
五、总体评判 266
第四节 岩溶塌陷风险评价 273
一、评价方法 273
二、岩溶塌陷风险评价方法 276
第九章 智慧武汉·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 286
第一节 平台架构 286
一、总体架构 286
二、平台部署 288
三、服务对象 289
第二节 数据中心 290
一、总体建设 290
二、数据标准 292
三、数据库 310
第三节 “专业版”系统及功能 312
一、系统结构 312
二、主要功能 314
主要参考文献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