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2
第一章 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2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传统制则和制法 2
一、中药炮制的传统制则 2
二、中药炮制的传统制法 3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传统理论 3
一、“生熟异用”理论 3
二、“炭药止血”理论 8
三、“焦香健脾”理论 9
四、“酒制升提”理论 11
五、“盐制入肾”理论 11
六、“醋制入肝”理论 12
七、“蜜炙补润”理论 13
第三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14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14
二、改变或缓和药性,适合病情需要 14
三、增强药物疗效 15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势 15
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15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15
七、保持有效成分,便于贮藏 15
八、矫味矫臭,利于患者服用 16
九、改变药物性能,扩大用药范围 16
第四节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16
一、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影响 16
二、炮制对中药升降浮沉的影响 17
三、炮制对中药归经的影响 17
四、炮制对中药毒性的影响 18
五、炮制对中药补泻的影响 19
第五节 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9
一、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特点 19
二、增强临床方剂疗效 21
三、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 22
四、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 23
五、符合临床制剂的特殊要求 23
第二章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和方法 25
第一节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25
一、酒 25
二、醋 25
三、蜂蜜 26
四、食盐水 26
五、甘草汁 27
六、黑豆汁 27
七、生姜汁 27
八、羊脂油 27
九、麦麸 27
十、土 28
十一、滑石粉 28
十二、河砂 28
第二节 中药炮制常用方法 28
一、净制 28
二、切制 30
三、炒法 32
四、炙法 34
五、煅法 35
六、蒸煮法 36
七、其他制法 36
下篇 各论 42
第一章 根与根茎类药 42
人参 42
三七 45
三棱 47
干姜 49
大黄 52
山药 55
天南星 57
天麻 61
木香 63
升麻 66
丹参 68
巴戟天 71
甘草 74
仙茅 76
白术 78
白芍 81
半夏 85
地黄 88
地榆 91
百合 92
百部 94
当归 96
延胡索 99
远志 101
苍术 103
何首乌 106
附子 107
知母 110
狗脊 112
京大戟 115
骨碎补 117
香附 118
莪术 120
柴胡 122
黄芩 125
黄芪 128
黄连 129
黄精 132
续断 134
紫菀 136
第二章 果实种子类药 138
大风子 138
小茴香 140
山茱萸 142
山楂 146
女贞子 148
马钱子 150
五味子 152
乌梅 155
巴豆 158
石榴皮 160
白果 162
丝瓜络 165
肉豆蔻 167
决明子 171
麦芽 173
芥子 176
苍耳子 178
吴茱萸 180
谷芽 182
补骨脂 184
苦杏仁 187
枳壳 189
栀子 191
牵牛子 194
莱菔子 196
莲房 199
桃仁 200
益智 203
紫苏子 204
酸枣仁 206
罂粟壳 208
薏苡仁 210
橘核 212
第三章 动物类药 214
水蛭 214
乌梢蛇 216
地龙 218
血余炭 220
全蝎 222
牡蛎 226
龟甲 228
鸡内金 229
穿山甲 232
斑蝥 234
紫河车 236
僵蚕 239
鳖甲 241
第四章 矿物类药 244
石膏 244
白矾 246
朱砂 248
阳起石 250
炉甘石 252
紫石英 254
第五章 叶类药 256
艾叶 256
枇杷叶 258
侧柏叶 260
荷叶 263
淫羊藿 264
第六章 皮类药 267
杜仲 267
桑白皮 269
黄柏 271
椿皮 272
第七章 花类药 275
旋覆花 275
款冬花 276
蒲黄 279
槐花 282
第八章 全草类药 284
肉苁蓉 284
麻黄 286
第九章 其他类药 289
神曲 289
药名中文笔画索引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