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 3
第一章 货币和证券——基于经济性质状态的表述 3
第一节 初级证券和间接证券 3
一、初级证券和间接证券 3
二、金融中介机构和间接证券 4
三、中央银行和现金 5
第二节 债务性和权益性 6
一、债务性和权益性 7
二、银行以自己的信用替代买方的信用 7
第三节 流动性和非流动性 9
一、流动性和非流动性 9
二、流通手段、融资手段和贷款 11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的空间变换 13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空间变换 13
一、关系、映射和空间 13
二、映射关系的表示 16
三、经济性质状态空间的构造 17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空间变换的群 19
一、表述对称的群 20
二、群在集合上作用 23
第三节 经济性质状态空间的格 25
一、经济性质状态空间中的格 25
二、Hasse图 27
第四节 信托交易结构和特定目的公司交易结构的经济性质状态空间表示 28
一、信托交易结构的空间状态表示 28
二、特定目的公司交易结构的空间状态表示 32
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的时间变换(Ⅰ) 35
第一节 一个经典式解说 35
一、借贷货币资本运动原理 35
二、双重的支出和双重的回流 39
第二节 基于资产证券化的双重的支出和三重的回流 45
一、基本原理 45
二、货币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证券化——以住宅抵押贷款为例 50
第三节 时间变换中的对称性 62
一、时间平移对称性 62
二、匹配平移对称性 65
第四章 资产证券化的时间变换(Ⅱ) 68
第一节 非货币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证券化 68
一、将资产证券出售给银行部门之外的投资者 69
二、将资产证券出售给银行部门 70
三、其他情况 72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中的专业化实施机构 72
一、背景 72
二、从银行购入贷款和对购入贷款实施证券化 73
三、购入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和将贷款证券化 82
四、中央银行的作用 83
第三节 贷款转移中的时空一体性和时空变换对称性 88
一、时间变换中贷款转移的相对运动 89
二、贷款转移中的时空一体性和时空变换对称性 91
第二篇 为什么会有资产证券化 95
第五章 货币、证券和资产证券化的图论 95
第一节 规定 95
一、节点 96
二、边 96
三、度数 98
第二节 证券的图 100
一、商业票据的图 100
二、企业债券的图 101
三、银行股票的图 102
第三节 货币的图 103
一、货币创造、货币运动和货币回流的图 103
二、货币让渡和货币回流的图 109
三、货币付出的图 112
四、公开市场操作的图 116
第四节 银行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中枢的图 120
一、整个经济运行中枢的点控制 120
二、银行通过向经济主体发起贷款实现货币供应 123
三、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媒介商品流通 124
四、以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偿付债务 125
五、直接融资中货币的运动 125
第五节 资产证券化的图 126
一、资产证券化的图——基于资产负债位移法 126
二、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中债权债务关系结束路径的图 129
三、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中债权债务关系形成路径的图 131
第六章 金融体系演进与对称性 134
第一节 银行主导阶段 134
一、演进的历程 134
二、演进中的对称及其操作——没有银行介入的情况 135
三、演进中的对称及其操作——有银行介入的情况 138
第二节 市场主导阶段 141
一、演进的历程 141
二、演进中的对称及其操作 142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阶段 144
一、演进的历程 144
二、演进中的对称及其操作 145
第四节 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 148
一、比较之一——会计表示 148
二、比较之二——图形表示和对称性 149
三、基于对称的经济解释 156
四、政策意义 162
第七章 金融产品创造与对称性 165
第一节 金融产品创造的效能集 165
一、金融产品创造的效能集和代数结构 165
二、金融产品创造的商集与商代数 168
第二节 金融产品创造中的对称性 175
一、金融产品创造的对称性 175
二、金融产品创造下资产的对称性 178
三、政策意义 183
第三节 金融产品创造中的国际股发行 184
一、对表7-1的扩展 184
二、国际股发行的资金循环和效能概念 185
三、比较分析 188
第三篇 金融结构与金融产品创造 193
第八章 金融结构的对称性比较和完美对称的金融结构 193
第一节 金融结构的对称性比较 193
一、图对称的定义 193
二、BMS型金融结构对偶图的对称性 194
三、BM型金融结构对偶图的对称性 196
四、B型金融结构对偶图的对称性 198
五、三种金融结构基于对偶图的对称性比较 199
第二节 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的对称性 200
一、间接融资的对称性 201
二、直接融资的对称性 202
三、资产证券化的对称性 202
第三节 完美对称的金融结构 204
一、加入企业资产证券化和贷款直接交易的情况 204
二、加入事业信托和债权转股权的情况 207
三、综合的情况 211
四、群与完美对称 213
第九章 金融产品创造中的货币关系和实现金融产品创造的SPV 216
第一节 货币关系 216
一、转换能力与货币关系 216
二、企业股票发行、企业资产证券化和事业信托中的货币关系 218
三、债权转股权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货币关系 225
四、银行股票发行中的货币关系及其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比较 230
第二节 金融交易表 234
一、企业股票发行、企业资产证券化 234
二、事业信托和债权转股权 237
三、银行股票发行和信贷资产证券化 239
第三节 资产转换型SPV和资金运用型SPV 241
一、资产转换型SPV和资金运用型SPV的比较 241
二、资产转换型载体的活用 246
三、从一般企业到SPC再到信托 250
第十章 银行理财产品与资产证券化 253
第一节 银行理财产品、表内银行理财产品和表内资产证券化 253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实在性 253
二、表内银行理财产品——以募集资金进行贷款、投资 255
三、表内银行理财产品——以募集资金承接贷款 257
四、表内资产证券化 261
第二节 表外银行理财产品 266
一、以募集资金进行投资、贷款 267
二、以募集资金承接贷款 271
第三节 从承接贷款的表外银行理财产品到资产证券化 275
一、与承接贷款的表外银行理财产品相比较的资产证券化 276
二、资产证券化替代承接贷款的表外银行理财产品是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282
三、银行理财产品、影子银行和资产证券化 284
第四篇 经济与金融发展 289
第十一章 金融发展中的金融结构转型 289
第一节 从BM型金融结构到BMS型金融结构 289
一、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结构 289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293
第二节 金融结构转型中银行与市场连通的桥梁 296
一、桥梁的构造及其关联——货币金融中介 297
二、桥梁的结构及其关联——非货币金融中介 304
第三节 桥梁的类型 305
一、ABS的分类 306
二、桥梁的类型 307
三、三种类型的比较 310
第四节 金融结构转型中银行配置和证券配置相结合的机制 311
一、BMS型金融结构奠基的现代金融体系 311
二、银行配置与证券配置相结合的机制 317
三、归纳 319
第五节 金融结构转型中金融体系对称性的动态 321
一、图11-7中的图的同构图 322
二、基础简单图、简单对偶图和对称性 323
第十二章 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5
第一节 开启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贷款新境遇 325
一、对象资产的存在状态 326
二、证券发行、证券投资和借款的存在状态 329
三、交易结构的存在状态 330
四、群和完美对称 332
第二节 货币收入流通速度、货币供应能力和贷款供应能力 334
一、提高货币收入流通速度和减少与货币需求 335
二、提高贷款供应能力和释放货币供应能力 337
第三节 货币管理新契机 339
一、货币供应模式创新和货币管理新契机 340
二、以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 340
三、对货币供应模式创新和货币管理新契机的不同看法 341
第四节 风险再分配和功能再分配 343
一、风险再分配及其技术构成 343
二、风险再分配的经济学分析 345
三、功能再配置的经济学分析 348
第十三章 资产证券化对货币、信用和总产出的影响 351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351
一、资产证券化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单一银行 351
二、资产证券化对货币供应的影响——银行部门 352
三、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54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对总产出的影响 357
一、假设条件 358
二、CCS-LMS结构 364
三、政策意义 366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367
一、货币观和信用观 367
二、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71
第十四章 经验、借鉴和展望 377
第一节 专业化实施机构 377
一、资产证券化实施机构的背景 377
二、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渠道建设 378
三、资产证券化实施机构的资金循环 380
第二节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与银行识别能力 384
一、正常情况下银行的识别能力 385
二、泡沫冲击下银行的识别能力 386
三、提示 387
第三节 对资产证券化的评说和资产证券化的未来 388
一、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评说 389
二、《美国金融危机调查报告》对资产证券化的见解 391
三、资产证券化的未来 392
四、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与《信托法》 394
附录 396
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托 396
一、信托的设立 396
二、资产证券化中的若干信托类型 399
三、信托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受益权和受益债权 405
参考文献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