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夏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316316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是社科基金结项项目。唐代文士或在朝或在野,文士朝野之间的迁转势必导致文化的交流传播,由此促使文学的演变。本书以唐代国子监、史馆、秘书省等为例,探究文士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流动的规律,并藉此寻绎文士流动对文学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本书主要研究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馆制度。对各馆创设,文士任职特点和选任要求等分别做了具体细致的考辨。二是各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通过社会地位变迁来考察各馆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既强调各馆作为整体存在的共性,也重视它们各自的个体特征。三是文士朝野迁转途径。各馆文士从中央至地方的职务迁转方式类似,主要有迁谪、出使、入幕、临时差遣等。向地方流动的路径还有觐省、返乡、访友、出游等。本项目附录五种表格,如《唐代学官迁转表》、《唐代史官迁出表》等对文士职务迁转作了详尽的研究。四是文士任职期间的创作特点。对各馆文士任职期间的作品从多角度予以分析,指出不同职务特性对于创作影响的差异。五是文士朝野迁转产生的文学影响。因迁转方式和任职性质互异,故其表现形态不一。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 4

一 文馆制度 4

二 文馆与诗歌 6

三 其他研究 9

第三节 文馆中的文学家 9

一 文学家隶属馆所分布 10

二 文学家地理分布 13

第四节 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15

一 社会角色流动 15

二 地域空间变换 16

第五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9

第二章 学官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20

第一节 唐代官学与学官 20

一 官学 20

二 学官 23

第二节 学官迁转的特点及影响 24

一 学官迁转的基本特点 24

二 学官与地方互动的特点 30

三 学官的地方善政 39

第三节 学官社会角色变迁及其与文学之关系 42

一 “通经致用”与唐初学官社会角色 43

二 “通经致用”与唐初科举考试及文学之关系 52

三 高宗武周时期学官地位 57

四 玄宗时期经学的窘境与学官的尴尬 60

五 中晚唐学官角色的转换 65

六 学官社会角色与诗歌创作 67

第四节 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72

一 韩愈国子学官任职 73

二 学官职务性格与文学书写 79

三 韩愈的学官自觉意识 82

四 对潮州区域文学的影响 85

五 对袁州区域文学的影响 90

本章小结 93

第三章 史官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95

第一节 史官选任的学识要求及家族特征 95

一 史官选任的学识要求 96

二 史官任职的家族特征 100

第二节 史官地方流动及其文学影响 105

一 史官地方流动路径 106

二 史官地方流动的文学影响 111

第三节 史官谏诤意识与文学表达 117

一 史官谏诤意识的形成 118

二 泛谏诤意识对唐传奇的影响 120

第四节 唐代游记文体的史学渊源 129

一 地记:从政治到审美 129

二 唐代山水游记生成的史学环境 132

三 唐代山水散文的发展 135

四 山水文学对地记的影响 138

本章小结 140

第四章 秘书省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142

第一节 秘书省制度沿革及地位变迁 142

一 制度沿革 142

二 选任要求 145

三 地位变迁 148

第二节 秘书省文士地方流动路径及影响 155

一 秘书监、少监地方流动路径 155

二 著作郎、佐郎朝野迁转特点 163

三 地方流动之影响 168

第三节 著作郎官职务变迁与碑志之关系 170

一 从掌修国史到专司碑志 170

二 职务特点与任职要求 173

三 对碑志文的影响 176

第四节 访书活动及其文学史意义 180

一 访书活动 181

二 访书活动的文学史意义 184

本章小结 190

第五章 学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191

第一节 “三馆”学士 191

一 弘文、崇文馆学士 191

二 弘文、崇文馆学士的选任 193

三 集贤学士 195

四 集贤学士的选任要求 201

第二节 学士朝野迁转与文学角色转换 203

一 “徘优”角色 204

二 学士“类徘优”角色的文学表现 204

三 学士朝野迁转的特点 211

四 学士地方流动的文学影响 216

第三节 盛唐集贤学士群体文学活动 225

一 群体诗歌创作 226

二 其他文学活动 228

第四节 集贤学士地方迁转与诗风转移 232

一 集贤学士的地方迁转 233

二 张九龄迁谪荆州的文学史意义 237

三 竟陵贬逐与“崔国辅体”的形成 248

本章小结 254

第六章 校书郎、正字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256

第一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类型及选任 256

一 各类校书郎和正字 256

二 校书郎为文士起家之良选 260

三 校书郎和正字的选任 262

第二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地方流动 265

一 迁任县职 266

二 入幕 272

三 临时差遣 276

四 觐亲及还乡 277

第三节 校书郎和正字任职期间的文学活动 280

一 诗歌创作 280

二 笔记编撰 283

第四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送别诗 287

一 主要内容 289

二 “芸阁”意象 293

三 独特价值 295

本章小结 300

结语 “制度与文学”研究的成就、困境及出路 302

一 研究进程及学术成就 302

二 学术渊源 307

三 研究困境 310

四 对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 315

附录 320

一 唐代学官迁转表 320

二 唐代史馆史官迁转表 340

三 唐代秘书监、少监迁转表 350

四 唐代著作郎、佐郎迁转表 361

五 唐代校书郎、正字迁出表 368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389

后记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