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的多维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迎泽,张瑾著
  • 出 版 社:燕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811426403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句法表现即动词能够携带多少论元、携带什么性质的论元,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语义预知。动词的意义实际上是一个“理想认知模型”(ICM)。(2)句子的意义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命题义,一个是语用义。在实际交际当中,有些句子表达的基本是命题义,只有很少的语用因素,其句法表现接近于动词的ICM。有些句子表达的语用义多一些,而语用义可以引起句子结构很大的改变。(3)及物动词在表达命题义时,句子中只出现其语义上蕴含的论元。如果及物动词语义上蕴含的论元没有出现,或者虽然出现但不在应有的位置,就可以认为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在此基础上,本书考察了上古汉语中数十个动词的句法表现,基本上验证了以上对及物动词句法表现的认识。

1 绪论 1

1.1 动词研究的重要性 1

1.2 上古汉语动词研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1.3 本研究的目的 6

2 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9

2.1 传统的句法分类 9

2.2 配价及其问题 18

2.3 及物性及其困境 20

2.4 作格动词和中性动词 21

2.5 小结 25

3 如何研究动词 27

3.1 配价 27

3.2 动词词汇语义学 30

3.3 句子信息的层次性和复杂性 40

3.4 小结:句子的命题义和交际义 44

4 关于本研究 50

4.1 什么是及物动词 50

4.2 研究内容及目标 54

4.3 研究方法和程序 56

4.4 语料的选取 60

5 伐、征、侵、袭、攻、围、讨、击 62

5.1 小引 62

5.2 伐 63

5.3 征 66

5.4 侵 67

5.5 袭 68

5.6 攻 69

5.7 围 71

5.8 讨 71

5.9 击 74

5.10 本章小结 76

6 杀、弑、戮、斩、死 79

6.1 小引 79

6.2 杀 80

6.3 弑 82

6.4 戮 83

6.5 斩 85

6.6 死 86

7 秉、持、执、操 90

7.1 小引 90

7.2 秉 91

7.3 持 92

7.4 执 93

7.5 操 94

8 争、夺、追、逐 95

8.1 小引 95

8.2 争 96

8.3 夺 98

8.4 追 100

8.5 逐 102

9 违、犯、奸、干 104

9.1 小引 104

9.2 违 104

9.3 犯 106

9.4 奸 109

9.5 干 109

10 与(予)、授、馈、诒(贻)、遗、赏、赐 111

10.1 小引 111

10.2 与(予) 112

10.3 授(受) 116

10.4 馈 119

10.5 诒(贻) 120

10.6 遗(去声) 121

10.7 赏 122

10.8 赐 124

11 贡、献、荐 127

11.1 小引 127

11.2 贡 128

11.3 献 129

11.4 荐 132

12 御、驾、耕、歌 135

12.1 说明 135

12.2 御 135

12.3 驾 136

12.4 耕 137

12.5 歌 138

12.6 小结 139

13 守、戍、御(禦)、救 142

13.1 守 142

13.2 戍 143

13.3 御(禦) 143

13.4 救 145

14 占、卜、筮、祭、祀 147

14.1 小引 147

14.2 占 148

14.3 卜 148

14.4 筮 149

14.5 祭 150

14.6 祀 151

15 听、闻、从、叛(畔) 153

15.1 小引 153

15.2 听(听到) 154

15.3 闻 155

15.4 听(听从) 158

15.5 从(听从) 161

15.6 叛(畔) 163

16 视、观、望、见 165

16.1 小引 165

16.2 视 166

16.3 观(观看) 167

16.4 望 168

16.5 见 170

17 言、语、告 171

17.1 小引 171

17.2 言 172

17.3 语 176

17.4 告 179

18 之、适、如、奔、走 183

18.1 小引 183

18.2 之 184

18.3 适 184

18.4 如 185

18.5 奔 186

18.6 走 188

19 知、恶、患、图、说(悦) 190

19.1 小引 190

19.2 知 191

19.3 恶 193

19.4 患 195

19.5 图 196

19.6 说(悦) 198

20 上古汉语谓词的类别及句法特征 201

20.1 及物动词 201

20.2 非作格动词 204

20.3 非宾格动词 206

20.4 形容词 207

20.5 小结 208

21 影响上古汉语及物动词句法多样性的因素 212

21.1 命题义和交际义及其关系 212

21.2 默认受事不出现 214

21.3 宾语无指 218

21.4 上下文中的旧信息 218

21.5 否定 220

21.6 受事话题化 220

21.7 被动表达 222

21.8 宾语前置 227

21.9 自+动词 235

21.10 相互义和共同义 235

21.11 时体意义的表达 237

21.12 本章小结 243

22 余论 245

2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45

2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48

22.3 语法研究的规律和例外 249

参考文献 252

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