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总论 2
第一章 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二章 审症、辨证、诊病的中医诊断体系 4
第三章 辨证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7
第四章 中医辨证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1
各论 14
第一章 八纲辨证 14
第一节 表里辨证 15
一、表证 15
二、里证 19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20
第二节 寒热辨证 20
一、寒证 20
二、热证 21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21
第三节 虚实辨证 22
一、虚证 22
二、实证 25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31
第四节 阴阳辨证 32
一、亡阴证 32
二、亡阳证 33
第五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3
一、证候相兼 34
二、证候错杂 34
三、证候转化 35
四、证候真假 36
第二章 脏腑辨证 39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39
一、心气虚证 40
二、心阳虚证 40
三、心阳暴脱证 40
四、心阴虚证 41
五、心血虚证 41
六、心火亢盛证 42
七、痰迷心窍证 42
八、痰火扰神证 42
九、小肠实热证 43
十、瘀阻脑络证 43
十一、心脉痹阻证 43
第二节 肝胆病辨证 44
一、肝血虚证 45
二、肝阴虚证 45
三、肝气郁结证 45
四、肝火上炎证 45
五、肝胆湿热证 46
六、寒凝肝脉证 46
七、胆郁痰扰证 46
八、肝阳上亢证 47
九、肝风内动证 47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48
一、脾气虚证 48
二、脾阳虚证 49
三、中气下陷证 49
四、脾不统血证 50
五、脾阴虚证 50
六、胃阴虚证 50
七、寒湿困脾证 51
八、湿热蕴脾证 51
九、食滞胃脘证 52
十、胃阳虚证 52
十一、胃寒证 52
十二、胃热证 53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54
一、肺气虚证 54
二、肺阴虚证 54
三、风寒束表证 55
四、风热犯肺证 55
五、燥邪犯肺证 55
六、痰热壅肺证 55
七、寒痰阻肺证 56
八、大肠液亏证 56
九、肠虚滑泻证 57
十、大肠湿热证 57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58
一、肾阳虚证 58
二、肾阴虚证 58
三、肾精不足证 59
四、肾气不固证 59
五、膀胱湿热证 60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60
一、心肺气虚证 61
二、脾肺气虚证 61
三、肺肾气虚证 61
四、心肝血虚证 62
五、心脾气血虚证 62
六、心肾不交证 63
七、肝肾阴虚证 63
八、肺肾阴虚证 63
九、脾肾阳虚证 64
十、心肾阳虚证 64
十一、肝火犯肺证 65
十二、肝胃不和证 65
十三、肝郁脾虚证 66
第三章 其他辨证方法 68
第一节 六经辨证 68
一、六经病证的概念 68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方式 72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72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73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方式 74
第三节 三焦辨证 75
一、三焦辨证概念 75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76
第四章 诊断与病案 78
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的综合运用 78
一、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78
二、辨证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81
第二节 病案 86
一、病案的意义 86
二、病案的书写通则和标题名称 86
三、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88
四、中医病案书写举例 96
附:常见中医证候鉴别诊断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