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传统和国学 1
经史文学 21
国学概述 21
文章三变、三弊、三种 24
文章三苏 27
千里贾谊 30
进学原毁 33
六经皆史 36
斯文所在 39
文章三要 42
一三五不论 44
文章达意 46
文人读书 49
文章体裁 51
“海派”书证 54
北山移文 56
《春秋》大义 58
《诗》亡而《春秋》作 61
临川四梦 64
清代学术 67
诗文和经史 70
诗词格律和交通规则 73
文无第一 76
国学和非国学 79
再说《诗》亡而《春秋》作 82
书画艺术 87
国学与国画 87
无名、共名、异名、变名 90
笔墨与形象 93
绘画的功用 96
相通与相异 99
“六法”本义 102
书画题跋 105
黄山画派 108
和为贵 111
齐白石和鲁迅 114
文学和绘画 117
发表文章和创作书法 120
20世纪三代中国画的文化背景 123
艺术美 126
绘画性和书法性 129
书画同源 132
艺术与生活 135
经典、个性、时尚 138
徐悲鸿和潘天寿 141
美术史的欺骗 144
诗中画,画中诗 147
小名头的绘画史 150
南北宗论 152
现实和历史 155
落墨和没骨 158
工匠精神之大义 161
写生 164
天之道 167
常形和常理 170
笔墨当随时代 173
金刚杵 176
戏曲与绘画 179
看得懂和看不懂 183
海派绘画 186
中西绘画的优劣 189
仕女和春宫 192
目之于色无同美 195
经之典和畸之典 198
文化教育 203
文化艺术的创新 203
史论研究和真伪鉴定 206
人品和艺品 209
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 212
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215
人品四等 218
无涯有涯 221
人性的本质 224
日常和常识 227
积劫和一超 230
国学的教育 233
用夏变夷 236
国学中的国画教学 239
天降大任 242
文化的先进性 245
人文法则的自然主义 248
人之所患 251
知识和精神 254
知行合一 257
国家课题 260
异类 263
五百年来 266
学养与学术 269
小题大做 272
不求甚解 275
向清洁工学习 279
力气和口气 282
八股文和学术论文 285
批评和自我批评 288
学业和职业 291
学问三种 294
再谈学问三种 297
余事正心 300
文人的典型 303
士人的典范 306
今之视昔 309
求责 312
五百年前 315
文房和工作室 318
西式的学术规范 321
专家和学者 324
拷贝 327
文化人之分类 330
社会生活 335
孝道与中国文化 335
士人和文人 338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41
隆万之变 344
富贵与贫贱 347
“五四”与传统 350
礼失而求诸野 353
中外博物馆的藏品 356
雅和俗 359
历史的教训 362
社会关系 365
感情和责任 368
商贾 371
奢侈和节俭 374
万事和则兴 376
变酸的风雅 379
伏羲女娲图 382
妓女 385
说仕 388
习相远 391
天下归仁 394
逃官 397
行其所无事 400
忠义千秋 404
再说行其所无事 407
中华万世 410
思想理念 415
人文真理的多元性 415
行己有耻、博学于文 418
奇正相生 421
仁学的以人为本 424
儒学六家 427
仁智之乐 430
异端邪说 432
为我和为人 435
四宁四毋 438
爱敬和忠恕 441
圣贤之行 444
光辉充实 447
人格精神的高尚优美 450
自知之明 452
匡庐和石钟 455
童心说 458
思无邪,行无事 461
淡泊宁静 464
阿Q精神 467
信天命,尽人事 470
五德 472
戒欺 475
风雅思无邪 478
再谈思无邪 481
耻为德之要 484
人皆可以为 487
文艺批评 490
附录一:《春秋》义例 493
附录二:常州学派和钱谢风雅 505
附录三:“中西绘画拉开距离”之我见 519
附录四:徐潘异体 535
附录五:潘天寿学派和浙东学派 546
附录六:志向“随心所欲”之境——徐建融艺道浅窥 561
后记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