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基础篇 1
第一章 心脏康复的历史与发展 2
第一节 中医康复的起源与发展 2
第二节 中医心脏康复的特色优势 4
第三节 国际心脏康复发展状况 6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展望 10
第二章 心脏康复分子生物学基础 13
第一节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 13
第二节 血脂代谢 17
第三节 心电生理 20
第四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3
第五节 心脏能量代谢 26
第六节 炎性反应 28
第七节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33
第八节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 36
第三章 心肺储备功能评估 40
第一节 心肺生理功能 40
第二节 心功能评定 41
第三节 运动心电图 42
第四节 心肺运动试验 46
第五节 无创动力学监测 58
第六节 超声心动图 59
第四章 心脏康复运动 62
第一节 心脏运动生理和生化基础 62
第二节 心脏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 69
第三节 康复运动处方的制定 73
第五章 中医外治技术 80
第一节 中医外治技术的发展和作用 80
第二节 心脏康复常用的外治疗法 84
第六章 心理康复 94
第一节 心理因素对心脏病的影响 94
第二节 中医情志疗法 99
第七章 心脏营养膳食 103
第一节 合理膳食 103
第二节 冠心病辨证施膳 112
第八章 睡眠康复 125
第一节 睡眠的生理 125
第二节 睡眠障碍 126
第三节 睡眠康复是心脏康复的重要内容 128
第九章 中西医结合药物康复治疗 130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思路与方法 130
第二节 中西药合理应用 142
第三节 膏方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146
第十章 中医导引技术 149
第一节 中医导引技术内涵与源流 149
第二节 中医导引技术在心脏康复的作用 153
中篇 实用技术篇 157
第十一章 心脏康复复合评估法 158
第一节 康复评估程序 158
第二节 评估内容 158
第三节 心肺运动风险评估 181
第十二章 动静结合康复运动疗法 203
第一节 运动处方的制定 203
第二节 慢性稳定型冠心病康复运动 205
第三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康复运动 209
第四节 血运重建术后康复运动 218
第五节 中医导引技术 222
第十三章 中医外治疗法 235
第一节 皮肤官窍黏膜外治疗法 235
第二节 经络腧穴外治疗法 236
第三节 整体外治疗法 245
第十四章 心理康复疗法 247
第一节 心理康复流程 247
第二节 心理康复方法 247
第十五章 膳食营养康复疗法 251
第十六章 睡眠康复疗法 255
第十七章 戒烟法 259
第十八章 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药物疗法 261
第一节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61
第二节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263
第三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 272
第四节 急性心肌梗死 280
第五节 慢性心力衰竭 288
第六节 心律失常 301
第十九章 康复教育法 314
第二十章 康复监护和急性事件处理 317
第一节 康复监护 317
第二节 危重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 318
第三节 高血压急症 323
第四节 急性心力衰竭 324
第五节 心源性休克 327
第六节 心搏骤停 329
第二十一章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疗法 333
第二十二章 心律失常康复疗法 337
第二十三章 高血压病康复疗法 340
第二十四章 高脂血症康复疗法 345
第二十五章 糖尿病康复疗法 349
下篇 科技创新篇 352
第二十六章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远程管控系统 353
第二十七章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8E”管控方案 355
第二十八章 心脏康复单元 358
第二十九章 心脏康复新药研发 361
第一节 新药研制程序 361
第二节 心脏康复新药临床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 363
第三节 心脏病药物的研发现状与展望 377
第三十章 心脏康复自主产权技术 379
第一节 遥控通心络治疗仪 379
第二节 三维通络治疗装置 379
第三节 针刺阵列器 380
第四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的心脏病防治装置 381
第五节 睡眠呼吸暂停治疗仪 382
第六节 低氧血症治疗仪 382
第七节 体外反搏传感穴位刺激装置 384
附录 385
附录1 日常活动、家务劳动、娱乐活动和职业活动所需能量表 385
附录2 食物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表 391
附录3 常用食物维生素K、嘌呤含量表 395
附录4 针灸穴位表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