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研究与中国网络安全战略》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静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23284
  • 页数:171 页
图书介绍:目前,网络安全的内涵已远远超出原本的技术范畴,如何重新认识网络安全、明确网络安全的新内涵也成为打开网络安全之门的钥匙。在重新审视网络安全时,不仅要对其包含的内容有全面的介绍,还要对影响安全的因素有所交代,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策略有所研究。本书首先介绍了网络安全所隐含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认为网络安全内涵已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之又分析了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如网络监听、网络经济犯罪、网络军事冲突、网络文化入侵等;之后探讨了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策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出发,对现有网络安全治理策略进行了梳理;最后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战略部署、管理机构、国内立法、网络技术、宣传教育、人才建设、国家合作等七个层面,提出了构建和完善中国网络安全战略的一些思路。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信息时代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与提出 1

一 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 1

二 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学术背景 2

第二节 网络安全概念与文献分析 3

一 网络安全相关概念辨析 3

二 网络安全研究文献综述 7

三 网络安全文献统计分析 19

第三节 社会大视角中网络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22

一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 23

二 网络政治议题的兴起 24

三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变化 25

四 网络新媒体——新的舆论场 27

五 网络社区的崛起与兴盛 29

六 网络文化的大众性与草根性 30

第四节 前沿科技发展中网络安全问题凸显 32

一 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 32

二 大数据与网络安全 33

本章小结 35

第二章 网络安全的主要内容 36

第一节 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 36

一 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36

二 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7

第二节 网络安全的几个方面 39

一 网络政治安全 39

二 网络经济安全 42

三 网络文化安全 44

四 网络社会安全 46

五 网络军事安全 49

六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51

第三节 网络安全的几个关键点 54

一 网络主权安全 54

二 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58

三 网络信息泄密 61

本章小结 62

第三章 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 64

第一节 诱发网络安全问题的多种因素 64

一 计算机病毒 64

二 计算机系统漏洞 66

三 网络黑客与网络攻击 68

四 全球网络监听 70

五 网络经济犯罪 71

六 网络军事冲突 73

七 网络文化入侵 74

第二节 三个影响最大的网络安全问题 75

一 网络犯罪 75

二 网络恐怖主义 78

三 网络战 82

第三节 网络安全威胁与现状 85

一 中国的网络安全威胁及现状 86

二 全球的网络安全威胁及现状 89

本章小结 91

第四章 网络安全的保障之道 92

第一节 全球视野下的网络安全治理 92

一 全球网络安全的治理困境 93

二 国际网络安全治理机构与措施 97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网络安全治理 102

一 美国的网络安全治理经验 102

二 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治理经验 107

本章小结 112

第五章 中国网络安全治理现状与战略探索 114

第一节 战略部署层面 114

一 我国网络安全的治理历程 114

二 对我国网络安全战略部署的思考 118

第二节 管理机构层面 120

一 我国现有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责 120

二 国内网络治理的一些举措 122

三 对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能力的思考 125

第三节 国内立法层面 126

一 我国涉及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简介 126

二 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的发展 130

三 对我国网络安全法立法的建议 130

第四节 网络技术层面 132

一 我国网络技术短板 132

二 发展网络技术的有利条件 133

三 对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关系的认识 134

第五节 宣传教育层面 135

一 我国网络安全宣教工作简介 136

二 网络安全宣教典范: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136

三 对提升我国网络安全宣教工作的思考 138

第六节 人才建设层面 139

一 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短缺 139

二 培养什么样的网络人才 140

三 对培养网络安全人才的思考 141

第七节 国际合作层面 142

一 我国网络安全国际合作的现状 142

二 我国网络安全国际合作的不利因素 146

三 对我国网络安全国际合作的思考 147

本章小结 148

结语 150

主要参考文献 152

后记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