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气资源与中医 1
1.1 气概念 1
1.1.1 现代中国人的“气概念” 1
1.1.2 先人的“气概念” 1
1.1.3 人气观(概念) 2
1.2 生态熵的概念 2
1.3 气资源定义 4
1.4 太极次生定律 5
1.5 辨证施治案例 7
1.6 灰模型在中药组方中的应用 9
1.6.1 中药组方灰机理 9
1.6.2 GM(i,N)灰组方案例 10
第2章 中医经典名著与名医概言 14
2.1 总论 14
2.2 《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概述 15
2.2.1 《黄帝内经》 15
2.2.2 《伤寒杂病论》 15
2.3 《景岳全书》概述 16
2.4 隋唐以来历代名医简介 18
第3章 太极论(阴阳学说)及其数理性 26
3.1 太极论起源与演化 26
3.1.1 起源 26
3.1.2 直观朴素的太极论(阴阳说) 26
3.1.3 阴阳论的发展 27
3.1.4 阴阳之医道 27
3.2 共生集 27
3.2.1 共生集英中文名称及符号一览 27
3.2.2 阴极的定义 29
3.2.3 阳极的定义 30
3.2.4 太极的定义 30
3.3 太极数理性 31
3.3.1 完备异化空间CDS 31
3.3.2 活性完备异化空间VCDS 33
3.3.3 气资源动态影响模型的太极性 33
3.3.4 GM(1,1)气资源常态活力模型 37
3.3.5 GM(1,1,v)气资源老化模型 38
第4章 五行学说及其灰映射 40
4.1 概论 40
4.2 五行的演化发展 40
4.3 五行的气质映射 41
4.4 中医病理气质映射 43
4.4.1 “木生火”(木→火) 43
4.4.2 “火生土”(火→土) 43
4.4.3 “土生金”(土→金) 44
4.4.4 “金生水”(金→水) 45
4.4.5 “水生木”(水→木) 46
4.5 五行灰气质和灰关系 46
第5章 辨证施治模式 48
5.1 概论 48
5.2 辨证模式 48
5.3 施治模式 50
5.4 方剂施治模式 50
5.4.1 补益施治(一) 50
5.4.2 补益施治(二) 51
5.4.3 发表施治 51
5.4.4 理气施治 52
5.4.5 理血施治 52
5.4.6 中风施治 53
5.4.7 补肾施治 54
5.4.8 元气施治 54
5.5 中医用药的GM(1,N)模型 55
5.5.1 发展系数a 56
5.5.2 用药过程的GM(1,N)性 56
5.5.3 用药的数理藏象示例 58
第6章 人气理论 61
6.1 概言 61
6.2 人气数理性 62
6.2.1 六气化火GM(1,N) 62
6.2.2 五志化火GM(1,N) 63
6.2.3 肺朝百脉的GM(1,N) 63
6.3 太极论中次生定律 70
6.4 藏象学说 73
6.5 气资源生态 75
第7章 生命模型 80
7.1 上火模型 80
7.2 生命模型(灰微分方程) 82
7.2.1 生命模型 82
7.2.2 生命模型新陈代谢的数理藏象 83
7.3 生命模型(白微分方程) 87
7.4 阳气平台(定义) 88
7.5 清气平台的定义 89
第8章 中医药方剂与中医药的微量元素含量 90
8.1 引言 90
8.2 中医药方剂 90
8.3 重要方剂简论 93
8.4 中医药与微量元素 97
8.4.1 导言 97
8.4.2 微量元素含量区间谱图 99
8.4.3 中药炮制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101
附录A On “Qi” (Odour) Resource 102
附录B “Qi” Resource in TCM : “Taiji” Theory (Remotest Polarities Theory) 113
附录C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19
参考文献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