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
(一)国外相关理论 5
(二)国内研究 10
三 研究的进路方法 22
(一)发生学意义上的“过程” 24
(二)“过程”中的结构与行动 26
(三)材料及运用技术 30
四 研究写作的思路、内容与结构 33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37
一 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分类研究的成果及其缺憾 37
二 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分类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40
三 冲突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理想类型” 43
(一)群体性事件的分类维度 44
(二)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及其实例分析 48
(三)初始矛盾、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及演化关系 56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过程要素——以孟连“7·19”事件和阳县“4·1”事件为例 58
一 孟连“7·19”事件 60
(一)橡胶企业改制遗留隐患及利益分配矛盾显现 60
(二)林权改革、胶农维权与矛盾激化 61
(三)“7·19”事件事发经过 63
(四)“7·19”事件之后 64
二 阳县“4·1”事件 66
三 两个事件的基本过程要素及提出的问题 70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初始矛盾形态的生成 75
一 社会转型期影响行动者行动的主要因素 75
(一)政府主导经济建设 76
(二)社会结构变化 78
(三)社会失范 79
(四)总体性社会控制瓦解 81
二 利益性矛盾的生成 82
(一)无规则的行动 83
(二)政府的反规则行动 88
(三)民众的反规则行动 96
三 价值性矛盾的生成 102
(一)强制性利益调整 103
(二)差距化生存状态 105
(三)价值共识缺乏 107
第四章 利益性冲突事件的发生机理与逻辑 110
一 共意的建构 111
(一)共意建构的结构基础:同质性 111
(二)共意建构的关键机制:共意动员 114
(三)“搭便车”心理的克服 116
二 行动的组织与动员 120
(一)组织者的产生 120
(二)组织者的组织准备行为 124
三 体制内行动的失败与正式控制机制的失效 132
(一)正式控制机制的构成 133
(二)合意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失效:合意贫困化 135
(三)决定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失效:司法的闲置 145
(四)辅助性控制机制的失效:实践与表达的背离 153
四 体制外群体行动 158
(一)体制外群体行动的合法性空间及实践样态 159
(二)体制外群体行动的逻辑与策略 162
第五章 价值性冲突事件的发生机理与逻辑 174
一 转化型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变异 176
(一)政府立场的偏差 176
(二)压力型维稳的影响 178
(三)政府万能观的支配 179
二 不满宣泄型事件中的导火索 180
(一)导火索本身的内聚力 181
(二)临时性聚合人群的符号化认知和意义建构 182
三 不满宣泄型事件中的谣言 185
(一)导火索的“重要性”和“模糊性” 185
(二)谣言的事实外观 187
(三)谣言的心理基础 189
四 不满宣泄型事件中的行动参与 191
(一)情境性紧急动员和行动 191
(二)去个体化 193
第六章 当前群体性冲突的政治性解决 195
一 解决主体:上下夹击的地方党委政府 196
(一)强势的政治话语:维护社会稳定 196
(二)压力维稳体制下的行动应对取向:迅速摆平 199
二 应对模式:超常规动员与控制 201
(一)模糊的识别:影响稳定 201
(二)动员的主角:走上前台的党委政法委 204
(三)运转的方式:集中统一与分头负责 206
三 行动策略:“左手一巴掌右手一把糖” 208
(一)抓人 208
(二)疏导 211
(三)妥协 213
(四)抑外 216
结论与建议 219
一 受挫动员论:发生学意义上的事件原因解释 219
二 行动的结构性与反结构性:在冲突中获得秩序 223
三 抵牾中的合作:政治与法律治理的路径 228
(一)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则 229
(二)健全、有效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233
(三)规则化的群体行动 237
参考文献 239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