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1
一、华夏舆论传播研究的价值、对象及意涵 1
二、华夏舆论传播之历史演变 6
三、华夏舆论传播之主要形态与历史特征 11
第一章 真命天子:华夏王权合法性建构的舆论学视角 17
第一节 天命而王:王权舆论的“神化” 19
第二节 圣人而王:王权舆论的“圣化” 25
第三节 “圣”“神”“王”合流:王权舆论的“王化” 30
第四节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权舆论的“民化” 35
第二章 禅让传位:华夏舆论的制度形态 42
第一节 禅让制研究的文献回顾 42
第二节 舆论学意蕴下的禅让制 45
第三节 作为舆论现象的禅让制历史形态 47
第四节 禅让制作为特殊舆论形态的发生机制与历史作用 50
第三章 风吹草偃:华夏舆论的理论表达 56
第一节 “风草论”的舆论意蕴 57
第二节 “风草论”的舆论观念要素 64
第三节 “风草论”舆论观念特征 68
第四章 圣人垂范:华夏舆论的管控主体 71
第一节 舆论学视角下的圣人 74
第二节 圣人舆论管控的途径 78
第三节 圣人舆论思想对我国政府舆论管控的启示 84
第五章 民歌谣谚:华夏民间舆论的表达方式 86
第一节 舆论学视角下的民谣 86
第二节 民谣的舆论主体 89
第三节 民谣舆论的呈现机制与符号解读 92
第六章 学《诗》立身:先秦士人的舆论媒介 97
第一节 “不学诗,无以言”:无处不在的《诗经》 98
第二节 “诗言志”:被阐释的《诗经》 100
第三节 “兴观群怨”:不同语境下《诗经》的话语演变 102
第七章 文化典籍:华夏舆论形成的思想依据 108
第一节 问题意识:舆论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典籍传播研究 108
第二节 古代典籍对于舆论主体——“士”的作用机制 113
第三节 古代典籍对传统社会舆论环境的塑造 116
第四节 作为传统社会舆论传播媒介的古代典籍 120
第五节 古代典籍传播产生舆论闭环效果 122
第八章 村规民约:华夏民间舆论运作的法典 126
第一节 村规民约研究范畴的界定 127
第二节 舆论引导与村规民约的关系 128
第三节 村规民约的主体和客体 130
第四节 古代村规民约对现代乡村舆论建设的启示 133
第九章 制礼作乐:中国传统社会深层的舆论引导 135
第一节 礼乐协作:传统社会制度的内范 136
第二节 礼乐之光:传统社会舆论的发展形态与特征 141
第三节 礼乐协同:内外结合,深层引导舆论发展 144
第十章 教化苍生:华夏传统教育和舆论的关联互动 155
第一节 教育主体的塑造,舆论“信源”的生成 157
第二节 教育传播的内容与渠道:传统舆论生成重要机制 160
第三节 教育传播“信宿”的双重身份 165
第四节 教育传播与舆论的关联互动 166
第十一章 话语博弈:华夏传统社会政府的媒介管理与舆论控制 170
第一节 中国古代媒介和舆论概念 170
第二节 传统社会政府媒介管理与舆论控制 173
第三节 传统社会政府媒介管理和舆论控制的社会影响 177
第十二章 秉承天意:华夏舆论权威的确立 179
第一节 “天意”何以在舆论中发挥作用 182
第二节 “天意”与舆论引导 185
第三节 “天意”与舆论反抗 188
第十三章 顺应民心:华夏舆论与民主结伴而行 191
第一节 华夏舆论与民主 191
第二节 华夏民主的舆论表达路径 194
第三节 华夏舆论与民主制度的建构与维护 196
第十四章 言罪之辨:华夏舆论的法制纠葛 200
第一节 华夏舆论传播的演变与主要模式 201
第二节 华夏舆论与法制的关系 203
第十五章 道德为本:华夏舆论的风向标 207
第一节 华夏舆论与道德的内涵 208
第二节 华夏舆论对道德的作用 212
第三节 传统道德对华夏舆论机制形成的作用 216
参考文献 220
后记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