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引论 1
人民性: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 3
第一节 人民概念及其质的规定性 3
第二节 人民性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12
第三节 艺术人民性的理论确定性和合法性 18
第四节 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 24
第二辑 史论 27
第一章 审美世俗化:启蒙主义与革命民主主义艺术人民性 29
第一节 “走向人民”是人类艺术发展的永恒主题 30
第二节 西欧启蒙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人民性 39
第三节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人民性 4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俄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人民性 66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人民性的论述 66
第二节 列宁及苏俄、苏联时期的艺术人民性 88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 144
第三章 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和近代启蒙主义艺术人民性 14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艺术人民性 149
第二节 艺术人学的现代性和审美大众化:旧民主主义艺术人民性 162
第四章 总体性: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早期传播 186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早期:现代艺术人学的发展 192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中期:艺术人学和审美大众化理论的全面展开 196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传播 205
第五章 阶级性与大众化:左翼文艺运动与新启蒙运动艺术人民性 226
第一节 左翼文艺运动与国际左翼文艺思潮 228
第二节 新启蒙运动的文化大众化、通俗化 255
第六章 民族化与政治化:毛泽东诗学与人民美学体系 257
第一节 “中华民族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的形成 259
第二节 毛泽东的人民观 264
第三节 毛泽东诗学中的艺术人民性 268
第四节 周恩来的艺术人民性 284
第五节 “新的人民的文艺”观的阐释和推广 287
第七章 百花齐放与人民性“被黜”:十七年时期艺术人民性的发展 306
第一节 十七年艺术理论发展简史 306
第二节 十七年艺术人民性理论的发展 318
第三节 作为分水岭的“1962年现象”和“大写十三年” 360
第四节 “文革”文论 362
第八章 “人民美学”再出发:新时期40年艺术人民性 375
第一节 从“二为”方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376
第二节 1970年代末—2000年艺术人民性理论研究 382
第三节 2000年后艺术人民性理论研究 396
第三辑 总论 429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理论基础、本质和表现形态 43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社会、哲学和艺术学基础 43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本质 443
第三节 艺术人民性的表现形态 446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基本内涵 453
第一节 创作主体 454
第二节 作品内容 458
第三节 社会效果 466
第四节 艺术性 469
第四辑 专题论 473
第十一章 艺术人民性与阶级性、党性、人性、人道主义 475
第一节 艺术人民性和阶级性 476
第二节 艺术人民性和党性 481
第三节 艺术人民性和人性、人道主义 484
第十二章 艺术人民性和主体性、本体性 492
第一节 人民性和主体性 492
第二节 人民性和本体性 496
第十三章 艺术人民性与民族性、世界性 498
第十四章 地方性:人民性的具体性 505
第十五章 从革命性到现代性:人民性与“新人”理论 515
第十六章 艺术人民性与大众文化、文艺大众化 523
结语 530
后记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