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起 1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存在的不足 2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和创新 10
第四节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14
上篇 明清时期的温州宗族社会 37
第一章 温州的地域人文环境与宗族社会的形成 37
第一节 地理区位:避难者的天堂 37
第二节 文化传承:崇儒好学之风盛行 42
第二章 明清时期温州的宗族组织 46
第一节 祠堂 47
一 对祠堂的重视及祠堂的特殊作用 47
二 祠堂修建、日常管理费用之所出 50
三 祠堂的管理方式和原则 54
第二节 族谱 56
一 修谱的四大目的 59
二 严谨、务实的修谱原则 69
三 对族谱管理的重视和规式化 73
第三节 族产 77
一 族产管理的规约化 77
二 族产纠纷处理的章程化 80
第四节 规训 81
一 敦礼秩德:规训与乡约结合 82
二 对规训执行的重视和严苛 86
三 规训对族中子弟的教化作用 88
第五节 族学 92
一 重视读书:宁减积粟千钟,也要拥书万卷 94
二 重视修建族塾,“以陶后进” 99
三 塾师聘请原则:德才兼备,德居首位 103
第三章 明清时期温州宗族的族内自治 105
第一节 进行族内自治的必要性 105
一 “补官治之不及” 105
二 瓯郡多自然灾害,唯借自治以自保 109
第二节 族长选择标准:“立贤不以长” 112
第三节 族内纠纷处理原则:“居家戒讼” 117
第四节 实施族内救济秉承的精神:能庇其族人,方能道济天下 122
第五节 约束族众行为,以睦族宁乡 125
第四章 明清时期温州宗族与乡里社会 130
第一节 热心兴修地方公共设施 130
第二节 以“兴仁兴让”的原则,与乡里社会和睦相处 141
第三节 修建义塾,以闳地方教育 143
第四节 匹夫化一乡,引领地方风气 146
第五节 “过位式车”:乡里社会对温州宗族作用的认可 150
第五章 明清时期温州宗族与地方官府 153
第一节 宗族自治权的有效行使需地方官府的支持 153
第二节 地方官府治理基层社会需宗族势力的协助 156
第三节 温州宗族与地方官府的关系:彼此需要,两相得利 162
第六章 明清时期温州宗族自卫与堡寨 169
第一节 倭寇匪患之害与宗族自卫 169
第二节 明清时期温州宗族修筑堡寨的代表——永昌堡 177
下篇 明清时期温州宗族社会的地域文化 187
第七章 婚姻文化:重视女性教化 187
第一节 宗族的择妇观:重视闺门之教 187
第二节 重视对族内妇女的夫家之训 194
第三节 妇女在温州宗族中起到的作用:合家睦族、教子成才 197
附 温州宗族妇女中的杰出代表——被尊为“女师”的郑氏 202
第八章 读仕文化:力学笃行,读仕之间的务实选择 205
第一节 重视读书和科举入仕 206
第二节 现实条件与科考成本 212
一 地理位置偏远且交通不便,增加了温州士子科考的成本 212
二 土薄物艰,使温州士子无力承担科考的经济成本 216
第三节 科举诱惑与务实选择 221
一 科举诱惑下的务实选择 221
二 力学笃行,居乡亦可及人 225
第九章 隐逸文化:温州多隐逸之士 231
第一节 隐逸者的类型 231
一 屡试不中而隐逸者 232
二 稍举不中而隐逸者 235
三 不屑于科举而隐逸者 237
四 生性喜隐逸者 239
第二节 隐逸之风的成因 244
一 经济上无力承担科考之费 244
二 看透仕隐得失,淡泊名利 246
三 追求“身心两适”,尤其是心适 251
四 山长水美:适宜耕读的生存环境 253
五 避世隐居:长久移民文化的影响 255
第十章 居住文化:对宗族聚居之地的精心选择 258
第一节 世居温州之宗族 258
第二节 喜爱温之山水,宦居于温者 263
第三节 为宦他乡,致仕后回温者 266
第十一章 民俗文化:温州龙舟——爱恨交织、禁而不止 268
第一节 爱恨交织的龙舟文化 269
一 温州龙舟文化的与众不同 269
二 温州人对于龙舟的爱与恨 272
第二节 禁而不止的龙舟运动 280
一 温州宗族对于龙舟运动的禁止 280
二 温州地方官府对于龙舟运动的禁止 285
三 为什么温州的龙舟运动禁而不止 288
第十二章 信仰文化:好巫敬鬼与宗族利益至上 300
第一节 温州的地方神信仰 300
一 好巫敬鬼之特色 300
二 宗族利益至上之原则 305
第二节 温州造地方神的类型 308
一 温州本地人,生前已被信奉为神 308
二 温州本地人,死后升格为神 309
三 外地人任职温州,被信奉为神 315
第十三章 明清时期温州宗族社会值得关注的其他文化现象 317
第一节 四业皆本与“量才差遣” 317
第二节 温俗重利,且急于近利 326
第三节 面子工程:“俗务外饰”与厚嫁奁之风盛行 329
一 “俗务外饰” 329
二 厚嫁奁之风盛行 332
结语与思考 338
主要参考文献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