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篇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理论研究 3
第一章 创新型城区建设的经济学基础 3
第一节 创新型城区的经济学文献综述 3
一、技术创新经济学理论 3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 6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7
四、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7
五、区域科技创新理论 8
第二节 市场失灵理论与创新型城区建设 8
一、市场失灵理论概述 8
二、市场失灵理论对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启示 12
第三节 新经济增长理论与创新型城区建设 15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15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启示 17
第四节 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创新型城区建设 19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概述 19
二、创新经济学理论对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启示 21
第五节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创新型城区建设 23
一、技术创新经济学理论概述 23
二、制度创新经济学理论概述 24
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学理论对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启示 25
第二章 创新型城区建设概要 27
第一节 创新型城区建设理论综述 27
一、创新型城区战略解析 27
二、创新型城区的衡量标准 33
第二节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相关界定 43
一、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意义 43
二、海淀区创新型城区的内涵与外延 45
第三章 国内典型创新型城区(市)建设经验 49
第一节 创新城市建设介绍 49
一、苏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介绍 49
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介绍 50
三、青岛创新型城市建设介绍 52
四、浦东新区创新城区介绍 57
第二节 国内创新城市群建设介绍 60
一、“珠三角”城市创新群建设介绍 60
二、“长三角”城市创新群建设介绍 62
第四章 国外创新型城区(市)建设经验借鉴 66
第一节 美国创新型城区建设经验介绍 66
一、纽约 66
二、芝加哥 68
三、洛杉矶 69
四、硅谷 70
第二节 欧洲创新型城区建设经验介绍 72
一、英国伦敦 72
二、德国慕尼黑 74
三、德国鲁尔 74
第三节 东亚创新型城区建设经验介绍 76
一、日本东京 76
二、日本川崎 77
三、韩国大田 78
四、新加坡 78
第二篇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现状研究 83
第五章 海淀区创新型历程回顾 83
第一节 电子一条街时期(1980年—1988年) 83
一、知识分子首先冲破现存体制机制的束缚 83
二、海淀区第四次党代会 86
三、中科院成立科技开发部 87
四、中央、市、区等部门对海淀中关村地区改革的支持 88
五、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成 91
六、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94
七、《科学技术白皮书》宣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97
八、《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89年至2000年发展规划纲要》 97
九、八十年代中关村地区关键人物 98
第二节 北京市新技术开发试验区时期(1988年—1999年) 100
一、《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 100
二、推进试验区科技企业股份制改革 101
三、推动国有企业转制 102
四、海淀区推动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办公系统 103
五、中关村电脑节 103
六、中关村九十年代关键人物 104
第三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1999年—至今) 105
一、国务院第二次批复 105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发布 106
三、瞪羚计划 108
四、国务院会议纪要 109
五、“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 109
六、国务院对中关村的第三次批复 110
七、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111
八、海淀区“1+20”政策 112
九、北京市海淀区落实中关村“1+6”政策 112
十、中关村核心区关键人物 113
第六章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发展现状 117
第一节 海淀区基础创新能力现状 117
一、海淀区主要创新能力及指标现状分析 117
二、海淀区创新能力指标比较分析 133
第二节 海淀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 139
一、海淀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能力分析 139
二、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效分析 144
第三节 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取得的成效 148
一、卓越的知识与技术创新成果 148
二、强大的政策法规体系支持 149
三、丰富的创新资源 153
四、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155
五、优越的创新环境 155
六、创新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157
第七章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案例研究 159
第一节 海淀区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范例 159
一、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159
二、案例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和主要成果 161
三、案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166
第二节 海淀区政府服务机构创新 170
一、政府机构创新的背景介绍 170
二、主要创新做法 172
三、创新服务机构取得的成效 176
四、创新政府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177
第三节 中介服务机构创新 181
一、中介服务机构创新案例主要情况 181
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的做法和特点 187
三、海淀中介机构创新服务的实践成效 188
四、推进中介机构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90
第八章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194
第一节 技术创新:海淀创新的引擎 194
一、内生的海淀特色自主创新体系 194
二、技术创新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紧密结合 198
三、技术创新模式多样化 199
第二节 制度创新:海淀创新的灵魂 203
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引领推动全国政治体制改革 203
二、突破传统科技体制束缚,加速市场经济发展 204
三、率先探索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6
四、勇于先行先试,特事特办 207
第三节 管理创新:海淀创新的保障 209
一、政府定位准确,科学管理园区 209
二、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条: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到产业园 211
三、创新商业模式:从“贸工技”到“技工贸” 216
四、按照市场机制创新创业环境 219
第四节 文化创新:海淀创新的动力 220
一、特殊背景下造就的文化创新——中关村文化 220
二、中关村文化——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创新 221
第九章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问题与机遇 225
第一节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225
一、在创新要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225
二、在创新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233
三、在创新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238
第二节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243
一、创新要素缺乏,创新成本提高 243
二、政府定位不准、与市场互动不畅通 247
三、观念决定一切,创新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249
四、责任大权力小,区域体制创新难有作为 250
第三节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251
一、世界正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251
二、我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期 252
三、北京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 253
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带来新机遇 256
第十章 其他三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经验借鉴 257
第一节 三城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经验 257
一、天津滨海新区 257
二、上海杨浦区 259
三、重庆沙坪坝区 261
第二节 对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启示 267
一、需要通过转型不断提升城市价值 267
二、市场机制是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268
三、需要构建适宜创新经济的生态系统 269
四、要高度重视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动 269
五、高素质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 270
第三篇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未来发展对策研究 273
第十一章 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的新战略构想 273
第一节 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未来定位与目标 273
一、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战略定位 273
二、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的目标 275
第二节 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总体架构与规划步骤 277
一、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的总体架构 277
二、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的规划步骤 279
第三节 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的重点内容与实施任务 281
一、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81
二、科技服务于社会发展 284
三、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287
四、提升创新管理服务水平 289
五、加强人才特区建设 291
第十二章 海淀区创新型城区发展实施路径 293
第一节 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293
一、加强城区创新体系建设 294
二、推进技术市场建设 296
三、抓好科研项目建设 297
四、夯实管理制度建设 298
第二节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299
一、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300
二、建立创新科技行政管理体制 300
三、创新人才选拔、培养、评价、奖励体制 301
第三节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 302
一、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302
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 303
三、建立科技资源整合机制 304
四、改进科技资源管理体制 305
五、创新科技服务机制 306
第四节 创新官产学研连接机制 307
一、促进企业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作用 308
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库作用 308
三、正确和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310
第五节 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 311
一、健全科技成果创造与应用的体制机制 311
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融资体系 312
三、深入推进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312
四、培育一批专业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313
第十三章 优化海淀创新型城区发展保障措施 315
第一节 突出体制机制创新 315
一、进一步创新支持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体制 315
二、进一步改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引导机制 317
三、进一步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服务机制 319
第二节 加大社会管理创新 322
一、不断完善社会建设总体格局 322
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323
三、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324
四、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325
五、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 327
六、加强对各类人群的服务管理 329
七、加强对虚拟社会的服务管理 330
八、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331
九、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331
第三节 加强文化创新 333
一、继续弘扬发展中关村文化 333
二、发展具有海淀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335
第四节 强化科技金融创新 339
一、深入探索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339
二、加快建立科技信用体系 340
三、大力支持创业投资体系发展 343
四、持续致力于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344
五、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346
参考文献 348
后记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