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传奇,与生俱来的那一抹亮色 3
乐松生:同仁堂名,先君之素志也 3
乐松生:清皇室欠了同仁堂一大笔账 4
乐松生:同仁堂与太医院关系密切 6
张炳鑫:同仁堂失火,片瓦无存 7
张炳鑫:同仁堂向宫中伸腿 8
陈韶轩:名贵药品多为清宫秘方 10
王子然:乐仁堂打笔墨官司 10
王子然:奢华一时的乐仁堂 11
王子然:中成药名避“圣讳” 12
侯英久:世一堂牌匾,醒目超众 13
赵和卿:白敬宇眼药可追溯到元代 13
白绂祥:源于西域的制药方法 14
徐鸿志:名“敬宇”谐音,以“鲸鱼”为商号 15
马惠民:马应龙眼药创自万历年间 16
刘鼎勋:白胡子老道说,还是叫“世一堂”为好 16
许盛发:将军府护照保驾护航 17
徐一夫:从他眼前过,便知你生死 18
张文轩:从名医开铺到官僚资本 18
蒋元祥:雷允上赴考不就,弃儒从医 19
蒋元祥:九芝图六神丸称雄于世 20
商一仁 包光宇:谁是南方最老中药总库 20
王士琛:“继志”二字,李鸿章题 21
承海良:颐寿堂的百年传说 22
黄一文: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 23
刘兆民:长春洞里攀高寿 24
刘兆民:劝人莫冒潘高寿 24
祁茂林 肖慧霞:常饮王老吉,饿死百家医 25
祁茂林 肖慧霞:太平军军药 27
叶元同:叶开泰与大清名臣叶名琛 28
傅用宾:叶开泰发迹史 30
姜梦弼:前清大商家的气派 31
姜梦弼:官司打到大理院 31
汪一立 周廷富:光绪年间,泰山堂已名噪成都 32
汪一立 周廷富:药店设计辟蹊径 33
肖瑞瑞:衣食足,方济世 35
沈永钢:家有“神钵” 36
沈永钢:献皇帝,受嘉奖 37
胡华超:取名同济,同舟共济 37
吴庸:志同道合,一拍即合 38
第二辑 名药,擦亮老中药铺的金字招牌 41
乐芝田 徐仲齐 贾星周:阿井之水制阿胶 41
惠尚敏:回天再造丸 42
徐一夫:虎鹿胶 43
简兆佐:八宝眼药 43
赵和卿:白敬宇眼药 44
商一仁 包光宇:诸葛行军散、痧药蟾酥丸 45
蒋元祥:九芝图牌六神丸 46
王士琛:驴皮胶、龟腹板胶 46
王士琛:虎骨木瓜酒 48
王士琛:洞天长春膏 48
王士琛:龙虎丸 49
王士琛:玉液金丹 49
刘兆民:川贝枇杷露 50
陈吉庵:参桂鹿茸丸、十全大补丸 50
周廷富:灵宝如意丸 51
汪一立 周廷富:锡金眼药水 52
汪一立 周廷富:加料白痧药 52
安冠英:拨云锭眼药 53
第三辑 心有仁,老中药铺的精气神儿 57
张芝裕:痛失爱妻,愤而学医 57
杨玉琦:存心济世,仁术活人 57
白绂祥:营救马寅初 59
刘鼎勋:里有同仁,外有世一 60
徐一夫:兴建庙宇,资助僧人 60
周云龙:资助10千文,还银10万两 60
叶元璋: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61
叶元璋:赈济灾民 61
傅用宾:叶开泰乐善好施 62
陈吉庵:救穷人之急,长期赠药 62
沈永钢:医业济世,世守其业 63
安冠英:沈育柏遍游四方求良方 64
王一民:常年奉送药膏 64
王一民:致富不忘公益 65
第四辑 地道,是诚心,更是诚信 69
乐松生:货高价出头 69
张炳鑫:同仁堂买头水 69
张蔚涵:宁求善价、不售次货 70
张蔚涵:达仁堂自办鹿囿 71
王子然:乐仁堂何以赢得声誉 72
乐芝田 徐仲齐 贾星周:选料、用料皆讲究 74
徐一夫:老客常驻海参崴 75
刘鼎勋:世一堂远赴暹罗、印度采购 76
马惠民:选材唯真唯优 76
蒋元祥:老板买进次货,也须辞职 77
周云龙:雷允上店内香气扑鼻 77
王士琛:蔡同德从全国各地网罗药材 78
王士琛:遵古炮制 80
王士琛:道地正路 81
王士琛:金字招牌就是货真价实 81
叶元同:宁缺毋滥 82
叶元璋:港澳人士函购叶氏药的原因 83
傅用宾:选购头牌货 83
傅用宾:铁篙子硬到底 84
陈吉庵:炮制的繁复与精准 85
陈吉庵: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 86
汪一立 周廷富:行家亲自到药市看货 86
汪一立 周廷富:炒药按古方进行 87
周廷富:定价不二 87
安冠英:药好不怕山高的底气何在 87
王一民:童叟无欺 88
第五辑 老店,也须在岁月静好中精心打磨 93
乐松生: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93
乐松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93
陈韶轩:同仁堂的药有口皆碑 94
陈韶轩:同仁堂药店的布局及分工 94
张炳鑫:薪金制度的严与活 95
张蔚涵:维护信誉的根本是严控制药流程 96
鞠承茂: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97
鞠承茂:捍卫了职工利益,就保持了企业活力 98
王子然:营销无小事 99
王子然:精准管理药品 101
侯英久: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 101
侯英久:眼勤、嘴勤、腿勤 102
郑长善:中药行的学徒、伙计 102
刘鼎勋:看、闻、尝、摩 104
惠尚敏:店规“十不准” 105
张文轩:育生远的讲究 106
张文轩:陈五更,张半夜 106
马惠民:以勤治店,以真夺人 107
马惠民:严而活的产销制度 108
马惠民:入行不易 109
吴立智:和气生财,日夜配方 110
芮泉林:存仁堂号,存心济世 110
刘善普:我们这水浅,养不了大鱼 112
杨玉琦:拆货店的经营门道 113
杨玉琦:中药材的炮制方法 114
蒋元祥:学徒生存种种 115
商一仁 包光宇:雷允上的管理秘诀 115
王士琛:精心重在各司其职 117
王士琛:药店如何定价 118
王士琛:学徒进店,一荐一保 119
傅用宾:配药流程分毫不差 120
汪一立 周廷富:泰三堂在制药上狠下功夫 121
姜梦弼:请名医审查秘方 122
第六辑 亲缘,是黏合剂,还是离心力 125
乐松生:世代单传,同仁堂兴 125
乐松生:同仁堂上演“宫斗戏” 126
陈韶轩:死守同仁堂 128
王子然:同仁堂开枝散叶 128
乐芝田 徐仲齐 贾星周:乐敬宇受辱崛起 129
张炳鑫:父一辈,子一辈 131
张蔚涵:亲连亲 131
李敬斋:“河北帮”世一堂 132
郑长善:铺保制下的学徒生活 133
马惠民:马应龙世代单传 134
吴立智:恒昌药房的继替之忧 134
葛华珊:家族企业的权力平衡 134
葛华珊:学徒保荐制 135
周云龙:打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魔咒 136
周云龙:老板也从学徒做起 136
周云龙:秘方掌管煞费苦心 137
王士琛:不以“黄马褂”自居 137
王士琛:亲缘为劳资关系笼上温情 138
叶元璋:家店分治 139
傅用宾:进叶开泰不穷,出叶开泰不富 139
傅用宾:家店之困 140
陈吉庵:亲带亲,邻带邻 141
姜梦弼:子孙百世企业 141
周廷富:家店终须分离 143
安冠英:沈育柏的家规 143
第七辑 方寸之间,老中药铺的变与不变 147
乐松生:排挤外股,恢复祖业 147
乐松生:乐印川在经营理念上推陈出新 148
乐松生:达仁堂的创新 149
陈韶轩:同仁堂独创提成制 150
张芝裕:逢乱世,辟新路 151
乐芝田 徐仲齐 贾星周:水牌上的经理 152
王子然:乐仁堂横空出世 153
王子然:用人权的放与收 154
鞠承茂:控制论和中药业实践的结合 155
孙广德:老药商的生意经 157
侯英久:彩印包装从此开始 159
侯英久:世一堂的扩张 159
郑长善:跑东道西郑长善 160
郑长善:股东和职工的拉锯战 160
刘鼎勋:名贵药品包装精美 161
许盛发:开展国外函购 161
李敬斋:由中药店引路,以山货和粮食为拳头 162
马惠民:马应龙进军北京 163
朱忠惠:马应龙有着企业家的精明,兼具冒险家的胆识 164
赵和卿:白敬宇开拓千里之外的新市场 165
赵和卿:白敬宇宣传投入甚巨 168
白绂祥:把做律师的才华发挥在制药上 169
徐鸿志:白泽民的新式作派 169
刘善普:售药须懂暗码 170
王华章:余良卿的经营秘籍 170
王华章:制造宣传神话 171
周云龙:中药商进军银行业 172
王士琛:蔡同德堂的定制服务 173
王士琛:待遇优厚,人才自留 173
黄一文: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先驱 175
黄一文:陈李济首创蜡壳药丸法 176
叶元同:叶开泰步步兴盛 178
叶元同:叶凤池学习外国经营方式 179
叶元同:叶开泰以官养商 180
傅用宾:制造噱头,助力药品扩展 181
傅用宾:傍身官场 182
傅用宾:叶开泰从兵燹中复兴 183
姜梦弼:成都同仁堂的守成与创新 185
汪一立 周廷富:同业口中的“精灵棍” 186
汪一立 周廷富:泰三堂的职工福利 190
第八辑 故店故人,烽火连城中蹒跚行 195
乐松生:同仁堂遭受八国联军骚扰 195
乐松生:同仁堂拒绝外资控股 195
乐松生:同仁堂花钱消灾 195
乐松生:日伪唱罢,国民党登场 196
张蔚涵:达仁堂止损 197
乐芝田 徐仲齐 贾星周:乱世有沉沦 198
鞠承茂:乐仁堂与地下党谈复业 198
许盛发:世一堂的衰败 199
马惠民:风雨飘摇中砥砺行 200
马惠民:马应龙仍可与洋货争锋 201
朱忠惠:马惠民深得真传,却终难成业 202
赵和卿:小人物与大事变 202
宋法型:日军滋扰,药店不堪言 203
胡华超:同济堂被毁 204
杨玉琦:存仁堂被掠 204
刘善普:金正月,银二月,锡三月 205
蒋元祥:战火纷飞中的雷允上 205
商一仁 包光宇:雷允上历经变故 207
商一仁 包光宇:日本人盯上六神丸 208
王士琛:蔡同德堂由兴转衰 209
刘兆民:潘高寿在战火中飘摇 209
祁茂林 肖慧霞:起死回生王老吉 210
叶元同:长袖善舞终难舞 211
傅用宾:叶开泰沦为路边摊 212
承海良:颐寿堂东山再起 213
姜梦弼:成都同仁堂转危为安 214
周廷富:逃离一场劫难 215
汪一立 周廷富:糊涂警断糊涂案 215
汪一立 周廷富:倒卖公粮引发的风波 216
王一民:滇军进驻思义堂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