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中国古陶瓷发展史略 3
第1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3
1.1 陶器的发明与制作 3
1.2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彩陶艺术 3
1.3 新石器晚期的蛋壳黑陶 4
第2章 夏商周秦汉时期的陶瓷 5
2.1 夏、商、周时期 5
2.2 秦、汉时期 6
第3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 10
3.1 独领风骚的越窑青瓷 10
3.2 黑釉瓷与白釉瓷 11
3.3 陶瓷工艺技术的提高与进步 12
第4章 隋唐陶瓷 13
4.1 隋代白瓷的新成就 13
4.2 “南青北白”格局的出现 14
4.3 长沙窑釉下彩瓷与鲁山花釉瓷 15
4.4 唐代青花瓷的创烧 16
4.5 唐代釉陶的奇葩——唐三彩 16
第5章 宋辽西夏金代陶瓷 18
5.1 宋代官窑 18
5.1.1 北宋官窑 18
5.1.2 南宋官窑 19
5.2 宋代著名民窑与窑系 20
5.2.1 定窑与定窑系 20
5.2.2 钧窑与钧窑系 21
5.2.3 磁州窑与磁州窑系 21
5.2.4 耀州窑与耀州窑系 21
5.2.5 龙泉窑与龙泉窑系 22
5.2.6 景德镇青白瓷窑与青白瓷窑系 22
5.2.7 福建省建阳窑与建窑黑瓷系 23
5.3 众说纷纭话哥窑 23
5.4 辽西夏金代的陶瓷 24
5.4.1 辽代陶瓷 24
5.4.2 西夏陶瓷 25
5.4.3 金代陶瓷 25
5.5 宋代陶瓷工艺的巨大成就 26
5.5.1 “覆烧”工艺的创造与推广 26
5.5.2 装饰技法推陈出新 27
5.5.3 石灰碱釉和多次施釉技法的发明与运用 27
5.5.4 釉面装饰工艺的创新 27
第6章 元代陶瓷 29
6.1 继续扩大生产的传统瓷窑 29
6.1.1 元代钧窑 29
6.1.2 元代磁州窑 29
6.1.3 元代霍县窑 30
6.1.4 元代龙泉窑 30
6.1.5 景德镇窑青白瓷 31
6.2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31
6.2.1 青花瓷的成功烧制 31
6.2.2 釉里红瓷器的创烧 32
6.2.3 卵白釉瓷的创烧 32
6.2.4 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 33
6.2.5 孔雀绿釉与釉上彩瓷 33
第7章 明代陶瓷 34
7.1 瓷都景德镇的陶瓷 34
7.1.1 青花瓷与釉里红瓷 34
7.1.2 彩瓷 35
7.1.3 颜色釉瓷 36
7.2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陶瓷 38
第8章 清代陶瓷 39
8.1 清代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条件 39
8.2 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品种与成就 39
8.2.1 青花、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瓷器 39
8.2.2 颜色釉瓷 40
8.2.3 彩瓷 41
8.3 景德镇以外的几个主要瓷窑及其代表作品 42
中编 历代名窑名品鉴赏 45
第9章 灿烂辉煌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45
9.1 稚拙淳朴的早期陶器 45
9.1.1 泥质红陶与夹砂红陶 45
9.1.2 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 45
9.1.3 罐、釜、钵(碗)、壶 46
9.1.4 装饰艺术 46
9.2 缤纷绚丽的中期彩陶艺术 46
9.2.1 仰韶文化彩陶 47
9.2.2 马家窑文化彩陶 47
9.2.3 大汶口文化彩陶 48
9.2.4 大溪文化彩陶 48
9.3 最后辉煌——龙山文化黑陶与蛋壳陶 49
9.3.1 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49
9.3.2 河南龙山文化灰黑陶 49
9.3.3 屈家岭文化蛋壳彩陶 50
9.3.4 良渚文化黑皮陶 50
第10章 凝重庄美的夏商周陶瓷 51
10.1 一脉相承的三代灰陶 51
10.1.1 鲜明别致的夏代灰陶 51
10.1.2 鼎盛繁荣的商代灰陶 51
10.1.3 日趋衰落的两周灰陶 52
10.1.4 战国暗纹陶与彩绘陶 52
10.2 昙花一现的商代刻纹白陶 53
10.3 规范整齐的印纹硬陶 53
10.4 清新朴实的原始青瓷 54
10.4.1 商代——原始青瓷诞生 54
10.4.2 蓬勃发展的西周原始青瓷 54
10.4.3 光润精巧的春秋原始青瓷 55
10.4.4 地域特征明显的战国原始青瓷 55
第11章 豪迈奔放的秦汉陶瓷 56
11.1 华丽浪漫的彩绘陶 56
11.2 光耀后世的低温铅釉陶 56
11.3 古朴简洁的原始瓷 57
11.4 莹润淡雅的青瓷与黑瓷 57
第12章 苍古幽玄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 59
12.1 各具特色的南方名窑 59
12.1.1 青瓷典范——越窑 59
12.1.2 纯正缥瓷——瓯窑 60
12.1.3 黑瓷如漆——德清窑 60
12.2 丰富多彩的瓷器造型 61
12.2.1 飞鸟人物堆塑罐 61
12.2.2 玲珑巧妙鸡首壶 61
12.2.3 安逸吉祥羊形插台 61
12.3 迅速崛起的北方陶瓷 62
12.3.1 佛光溢彩——北方青瓷 62
12.3.2 惊世骇俗——北方白瓷 62
12.3.3 别趣横溢——低温釉陶 63
第13章 南北争奇的隋唐五代陶瓷 64
13.1 开启新风的隋代陶瓷 64
13.1.1 安徽淮南窑青瓷 64
13.1.2 湖南湘阴窑青瓷 64
13.1.3 河南安阳窑青瓷 65
13.1.4 成熟精美的白瓷 65
13.2 兼收并蓄的唐代陶瓷 66
13.2.1 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 66
13.2.2 类银似雪的邢窑白瓷 66
13.2.3 独树一帜的长沙窑釉下彩瓷 67
13.2.4 天然成趣的鲁山窑花釉瓷 67
13.2.5 变化巧妙的绞胎器 67
13.2.6 珍珠地划花瓷 68
13.2.7 绚丽多姿的唐三彩 68
13.3 战乱求生的五代瓷器 69
13.3.1 秘色越窑 69
13.3.2 定窑白瓷 69
第14章 百花争艳的宋辽西夏金代陶瓷 70
14.1 官民争奇——宋代陶瓷 70
14.1.1 雨过天青官汝窑 70
14.1.2 天际云霞官钧窑 71
14.1.3 汴京、修内司与郊坛官窑 71
14.1.4 工整严谨的定窑印花白瓷 72
14.1.5 犀利洒脱的耀州窑刻花青瓷 72
14.1.6 对比鲜明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瓷 73
14.1.7 化缺陷为奇美的哥窑开片瓷 74
14.1.8 粉润葱翠的龙泉青瓷 74
14.1.9 莹缜温润的景德镇青白瓷 75
14.1.10 倍受茶家偏爱的建窑黑瓷 75
14.1.11 新颖独特的吉州窑黑瓷 76
14.2 契丹风采——辽代陶瓷 76
14.2.1 朴拙自然的白瓷 76
14.2.2 纯正鲜丽的釉陶 77
14.2.3 民族风格浓郁的造型 77
14.3 党项雄姿——西夏陶瓷 78
14.3.1 皇室最爱白瓷与黑瓷 78
14.3.2 粗犷雄放的剔刻花装饰 78
14.3.3 反映民族习俗的独特造型 78
14.4 女真特质——金代陶瓷 79
14.4.1 不断创新的定窑白瓷 79
14.4.2 磁州窑铁锈花 79
14.4.3 钧窑名品紫红斑 79
14.4.4 三彩与红绿彩 80
第15章 气势磅礴的元代陶瓷 81
15.1 蓝白交融的钧窑瓷 81
15.2 生活气息浓厚的磁州窑瓷 81
15.3 葱翠如玉的龙泉窑瓷 82
15.4 新品迭出的景德镇瓷 82
15.4.1 光洁莹润的青白瓷 82
15.4.2 色如蛋壳的卵白釉 83
15.4.3 铜红与钴蓝交相辉映 83
15.4.4 淡雅幽倩的青花瓷 84
15.4.5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 85
第16章 缤纷艳丽的明代陶瓷 86
16.1 精美绝伦的景德镇瓷 86
16.1.1 素雅而又热烈的青花 86
16.1.2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 89
16.1.3 浓艳华丽的五彩 90
16.1.4 争奇斗艳的斗彩 91
16.1.5 不用红色的素三彩 92
16.1.6 红彩与绿彩 92
16.1.7 纯净匀润的颜色釉 93
16.2 烧瓷中心以外的陶瓷名品 95
16.2.1 日渐衰落的龙泉青瓷 95
16.2.2 白若凝脂的德化白瓷 95
16.2.3 自然超脱的宜兴紫砂陶 96
16.2.4 神韵独特的山西珐华器 96
第17章 空前繁盛的清代陶瓷 97
17.1 群英荟萃的景德镇瓷 97
17.1.1 色分五彩的青花 97
17.1.2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 99
17.1.3 古趣盎然的五彩 100
17.1.4 艳丽凝厚的斗彩 101
17.1.5 精致温雅的素三彩 102
17.1.6 雍容华贵的珐琅彩 102
17.1.7 柔丽温润的粉彩 103
17.1.8 色彩纷呈的杂釉彩 105
17.1.9 琳琅满目的颜色釉 106
17.2 景德镇以外的陶瓷名品 109
17.2.1 继续发展的德化窑 109
17.2.2 精巧细腻的宜兴紫砂 109
17.2.3 仿钧之石湾窑 109
下编 古陶瓷的鉴定与收藏 113
第18章 古陶瓷的鉴定与收藏 113
18.1 鉴定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113
18.1.1 鉴定的目的 113
18.1.2 鉴定的内容 113
18.1.3 鉴定的方法 115
18.1.4 传统古陶瓷鉴定要领 117
18.2 古陶瓷作伪与辨识 123
18.2.1 古陶瓷仿制的历史回顾 123
18.2.2 古陶瓷作伪与辨识 125
第19章 古陶瓷收藏 128
19.1 收藏简史一瞥 128
19.2 收藏古陶瓷应掌握了解的基本知识 129
19.3 收藏现状与前景展望 130
主要参考书目 134
附录 136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136
中国古代主要陶瓷窑址一览表 137
后记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