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的生物柴油喷雾特性试验及模拟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原,李理光著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0869957
  • 页数:1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整个喷射系统入手,首先对影响生物柴油喷雾的燃料特性进行前期分析;然后在搭建的高压共轨喷雾台架上,基于单孔喷油器研究外界条件变化对生物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并结合对生物柴油喷雾特性参数的模拟计算进一步加深对生物柴油喷射、破碎和雾化过程的理解;最后从喷雾宏观特征、燃油质量分布以及喷嘴内部结构尺寸等多方面考察了多孔喷嘴的喷雾对称性。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生物柴油燃料 4

1.2.1 生物柴油的来源 5

1.2.2 生物柴油制备 7

1.2.3 生物柴油的理化特性 9

1.2.4 生物柴油常规有害物排放 13

1.3 生物柴油喷雾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5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1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25

第2章 生物柴油喷雾相关物性参数测量 28

2.1 引言 28

2.2 生物柴油密度的测量及拟合研究 29

2.2.1 密度测量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29

2.2.2 密度测量及曲线拟合 31

2.3 生物柴油黏度的测量及拟合研究 34

2.3.1 黏度测量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34

2.3.2 黏度测量及曲线拟合 36

2.4 生物柴油表面张力的测量及拟合研究 40

2.4.1 表面张力测量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40

2.4.2 表面张力测量及拟合 41

2.5 本章小结 44

第3章 喷雾实验台架以及喷射延时特性研究 47

3.1 引言 47

3.2 高压共轨喷雾试验台架 47

3.2.1 共轨喷射装置 49

3.2.2 定容弹装置 50

3.2.3 容弹内气体及燃油加热装置 51

3.2.4 高速摄影装置 52

3.3 轨压调节及单次喷射控制 52

3.4 生物柴油启喷延迟和喷射结束延迟特性研究 56

3.4.1 燃料理化特性对启喷延迟和喷射结束延迟的影响 56

3.4.2 喷射压力对生物柴油启喷延迟和喷射结束延迟的影响 60

3.4.3 喷射脉宽对生物柴油启喷延时和喷射结束延迟的影响 62

3.5 本章小结 63

第4章 喷雾特性参数定义、算法研究及后处理程序开发 65

4.1 引言 65

4.2 喷雾宏观特性参数定义 66

4.2.1 喷雾贯穿距 66

4.2.2 喷雾前锋面速度 67

4.2.3 喷雾锥角 69

4.2.4 喷雾轴截面积 69

4.2.5 喷雾体积 70

4.3 喷雾图像后处理软件 71

4.4 不同喷雾锥角计算方法研究 76

4.4.1 不同喷雾锥角定义方法介绍 76

4.4.2 不同喷雾锥角计算结果分析 79

4.5 本章小结 87

第5章 生物柴油喷雾宏观特性试验与模拟研究 89

5.1 引言 89

5.2 单孔油嘴喷油规律测量 90

5.3 喷射系统参数对生物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92

5.3.1 喷射压力对生物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92

5.3.2 喷孔直径对生物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97

5.4 气体密度对生物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106

5.5 燃料理化特性参数对生物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112

5.5.1 燃料黏度对生物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112

5.5.2 燃料温度对生物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121

5.6 生物柴油高压共轨喷雾贯穿距模拟研究 129

5.6.1 喷雾贯穿距相关模拟公式介绍 130

5.6.2 喷雾贯穿距模拟公式修正 132

5.6.3 贯穿距模拟公式各参数的指数敏感度研究 136

5.7 本章小结 138

第6章 多孔喷嘴喷雾及内部结构对称性研究 141

6.1 引言 141

6.2 多孔喷嘴喷雾宏观特性参数对称性研究 142

6.2.1 多孔喷嘴喷雾对称性试验研究装置 142

6.2.2 不同多孔喷嘴喷雾对称性研究 145

6.2.3 燃料黏度对多孔喷嘴喷雾对称性的影响 150

6.3 多孔喷嘴喷雾质量均匀性研究 152

6.3.1 多孔喷嘴喷雾质量收集装置 152

6.3.2 不同多孔喷嘴各喷孔燃油质量对比 153

6.4 喷嘴内部结构对称性研究 155

6.4.1 高能X射线断层扫描试验装置及原理介绍 155

6.4.2 喷嘴三维数字模型还原 157

6.4.3 对称8孔喷嘴内部结构对称性研究分析 162

6.4.4 不对称7孔喷嘴内部结构对称性研究分析 164

6.5 本章小结 167

第7章 总结与下一步展望 168

7.1 总结及分析 168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172

参考文献 174

后记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