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论·回顾与启示 1
民族性发展:从“主义”回归问题 3
中国国民性问题析论 14
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使命 29
“历史叙事”与政治秩序建构中的“自由”困境 42
国民性研究的理论反思 59
清末民初“新国民”思潮发展评析 68
反思“国民性”:儒家政治哲学与“国民性”论题的产生 76
塑“圣贤”与养“新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中的人学思想 84
“新民”“新青年”与中国人的现代化 9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述评 99
新民理论与近代理想人格 112
新民之道与人的现代化 118
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 127
公民教育30年:研究与评述 140
第二部分 专论·从梁启超的《新民说》谈起 149
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 151
一个世纪话题 168
论梁启超的“新民说” 177
梁启超与《新民说》 184
梁启超“立人”思想简论 194
梁启超《新民说》论纲 202
“新民”学说及其命运 212
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 226
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 233
梁启超译述话语之关键词研究:“新民”“豪杰”与“少年” 264
论《新民说》对近现代人格的初步构建 273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论 282
维系中国近代化命脉的价值关怀 291
第三部分 讨论·新民新人思想的演进 299
“认同危机”“新民”与“国民性改造” 301
国民性:沉郁的世纪关怀 312
近代启蒙哲学与新人的发现 321
“新民”与强国 329
辛亥革命后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337
“人”的开发:论晏阳初平教运动的目的和宗旨 347
批判与重构:陈独秀的国民想象 358
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时代性转变 366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373
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 382
从“造材”到“立人”: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转换 396
“创造力”与教育的大众化 407
旧邦“新人” 417
论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426
论毛泽东的共产主义新人理想人格学说 431
大力培育“四有”新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441
毛泽东早年“新民”思想研究 450
第四部分 附录·实践与文本 459
梁漱溟的新民观及其实践 461
晏阳初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其实验 466
“作新民”的乡土遭遇 472
一场未完成的乡村试验 492
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中家庭教育环节的特点研究 509
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历史变迁 519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 527
人性假设与解释性青少年研究 538
编者的话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