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与合作 论非政府组织与服务型政府的相互构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全中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15890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意义。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代表着单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即将被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共同治理的合作治理所取代,非政府组织的兴起预示着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即将产生。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在实质公共性的实现、领域融合、合作治理的产生、伦理精神的生成等方面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引导,促使非政府组织健康成长,使其在合作治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一章 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中的政府类型再造 1

第一节 行政改革中的社会结构变化 2

一 全球范围的政府改革 2

二 行政改革中的社会结构 4

三 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7

第二节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9

一 新的社会治理主体 9

二 治理垄断的分解 11

三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与合作 14

第三节 政府模式重构的必然性 16

一 合作治理中的治理角色分工 16

二 从管理到服务:政府模式的重构 19

三 非政府组织的治理诉求 22

第二章 社会治理演变中的非政府组织 24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的生成与兴起 24

一 前国家主义时期的社会治理 25

二 “小政府模式”时期的社会治理 27

三 行政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影响 30

四 行政国家的危机与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33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的特质 38

一 对非政府组织特质的多重解读 39

二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自治性 43

三 打破社会治理结构的非政府组织 49

第三节 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55

一 非政府组织的伦理精神与服务原则 55

二 新型的全球治理主体 57

三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国际规则制定角色 62

第三章 非政府组织与实质公共性的实现 67

第一节 公共性的理论图谱 67

一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公共性解读 68

二 行政学视野中的公共性分析 72

第二节 公共性的发展与演进 78

一 公共性的两个维度 78

二 传统公共行政的形式公共性 83

三 追求实质公共性的民主行政 87

四 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 91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性的实现 99

一 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民主的冲击 100

二 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性本质 102

三 实质公共性的实现 105

第四章 非政府组织与领域融合 112

第一节 领域融合的趋势 112

一 哈贝马斯视野中的结构转型与领域融合 113

二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解读 118

三 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及其融合 119

第二节 领域融合的组织基础 123

一 官僚制的中介角色 123

二 公共领域的领域中介功能 125

三 促进领域融合的非政府组织 127

第三节 领域融合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133

一 领域的分化 134

二 非政府组织促进不同领域的融合 136

三 领域融合的成果: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产生 139

第五章 非政府组织与合作治理 141

第一节 参与治理的兴起及其特点 141

一 参与治理的理论解读 141

二 参与治理的弊端及其属性 148

第二节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演变及其走向 152

一 制约与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理论分析 152

二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协作本质 155

三 协作的治理困境 157

第三节 合作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159

一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160

二 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功能 163

三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可能性 165

四 合作治理的产生 169

第六章 非政府组织与伦理精神的产生 177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的公平正义功能 177

一 公平正义的理论系谱 177

二 公平正义的国家主义方案 180

三 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平正义的两个维度 182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的伦理功能 183

一 非政府组织促进公共政策的伦理属性 184

二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服务导向的生成 188

三 非政府组织与行政人员伦理精神的产生 193

第七章 构建服务型政府 199

第一节 自治与合作 199

第二节 合作体系中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209

一 合作信任关系的构建 209

二 基于合作的制度设计 213

三 服务型政府的组织形式 216

第三节 服务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构 219

一 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与论争 220

二 非政府组织促进服务型政府生成的四维分析 229

三 服务型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引导的几个维度 232

参考文献 240

译著 240

中文著作 244

中文论文 246

学位论文 249

英文著作 250

英文论文 252

后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