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译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明)王守仁撰;王晓昕译注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01130324
  • 页数:590 页
图书介绍:《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和政治家王阳明(守仁)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此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在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门人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从而使王学体系更趋齐备。此次推出的《传习录译注》,注释简洁,译文流畅,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使用。

传习录上 1

【传习录序】 3

【徐爱序】 6

一 9

二 12

三 13

四 17

五 19

六 24

七 29

八 31

九 34

一○ 36

一一 37

一二 48

一三 49

一四 50

【徐爱跋】 52

一五 54

一六 55

一七 56

一八 56

一九 56

二○ 58

二一 58

二二 60

二三 61

二四 62

二五 63

二六 65

二七 65

二八 66

二九 68

三○ 69

三一 71

三二 72

三三 73

三四 73

三五 74

三六 75

三七 75

三八 76

三九 77

四○ 79

四一 80

四二 81

四三 82

四四 84

四五 86

四六 87

四七 88

四八 88

四九 89

五○ 92

五一 92

五二 93

五三 94

五四 95

五五 95

五六 96

五七 97

五八 97

五九 98

六○ 98

六一 98

六二 99

六三 100

六四 101

六五 101

六六 103

六七 104

六八 106

六九 107

七○ 108

七一 109

七二 109

七三 110

七四 111

七五 113

七六 114

七七 117

七八 118

七九 119

八○ 119

八一 119

八二 121

八三 121

八四 121

八五 122

八六 123

八七 123

八八 124

八九 124

九○ 125

九一 125

九二 126

九三 126

九四 129

九五 130

九六 131

九七 132

九八 133

九九 134

一○○ 138

一○一 139

一○一一 144

一○三 145

一○四 145

一○五 147

一○六 148

一○七 149

一○八 151

一○九 151

一一○ 152

一一一 153

一一二 155

一一三 156

一一四 157

一一五 157

一一六 158

一一七 159

一一八 163

一一九 165

一二○ 166

一二一 168

一二二 170

一二三 174

一二四 174

一二五 176

一二六 177

一二七 179

一二八 182

一二九 184

传习录中 187

【钱德洪序】 189

答顾东桥书 193

一三○ 193

一三一 194

一三二 196

一三三 198

一三四 201

一三五 205

一三六 208

一三七 212

一三八 217

一三九 219

一四○ 226

一四一 231

一四二 239

一四三 245

启问道通书 250

一四四 250

一四五 253

一四六 255

一四七 257

一四八 259

一四九 260

一五○ 262

答陆原静书 264

一五一 264

一五二 266

一五三 267

一五四 268

又 269

一五五 269

一五六 271

一五七 273

一五八 277

一五九 278

一六○ 278

一六一 280

一六二 283

一六三 286

一六四 288

一六五 289

一六六 293

一六七 295

【钱德洪跋】 297

答欧阳崇一 299

一六八 299

一六九 301

一七○ 303

一七一 307

答罗整庵少宰书 311

一七二 311

一七三 314

一七四 315

一七五 319

一七六 320

一七七 324

答聂文蔚 326

一七八 326

一七九 327

一八○ 330

一八一 331

一八二 332

一八三 336

一八四 337

二 339

一八五 339

一八六 340

一八七 342

一八八 344

一八九 346

一九○ 348

一九一 350

一九二 351

一九三 354

一九四 355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356

一九五 356

教约 360

一九六 360

一九七 361

一九八 362

一九九 362

二○○ 363

传习录下 365

二○一 367

二○二 373

二○三 374

二○四 375

二○五 377

二○六 378

二○七 380

二○八 381

二○九 382

二一○ 382

二一一 383

二一二 384

二一三 385

二一四 385

二一五 386

二一六 386

二一七 388

二一八 388

二一九 389

二二○ 390

二二一 391

二二二 392

二二三 393

二二四 394

二二五 394

二二六 395

二二七 396

二二八 397

二二九 399

二三○ 400

二三一 401

二三二 402

二三三 403

二三四 404

二三五 405

二三六 406

二三七 407

二三八 408

二三九 408

二四○ 409

二四一 410

二四二 412

二四三 413

二四四 415

二四五 416

二四六 417

二四七 418

二四八 419

二四九 421

二五○ 421

二五一 422

二五二 423

二五三 423

二五四 424

二五五 425

二五六 426

二五七 427

二五八 429

二五九 429

二六○ 430

二六一 431

二六二 432

二六三 433

二六四 434

二六五 435

二六六 436

二六七 436

二六八 438

二六九 439

二七○ 440

二七一 441

二七二 441

二七三 443

二七四 444

二七五 445

二七六 446

二七七 448

二七八 448

二七九 449

二八○ 450

二八一 451

二八二 453

二八三 453

二八四 454

二八五 455

二八六 457

二八七 459

二八八 459

二八九 460

二九○ 461

二九一 462

二九二 463

二九三 463

二九四 465

二九五 467

二九六 468

二九七 469

二九八 472

二九九 473

三○○ 474

三○一 474

三○二 474

三○三 475

三○四 476

三○五 476

三○六 477

三○七 478

三○八 479

三○九 480

三一○ 481

三一一 481

三一二 482

三一三 484

三一四 486

三一五 487

【钱德洪跋】 491

三一六 493

三一七 494

三一八 498

三一九 500

三二○ 501

三二一 502

三二二 505

三二三 505

三二四 506

三二五 508

三二六 508

三二七 509

三二八 509

三二九 510

三三○ 511

三三一 512

三三二 513

三三三 513

三三四 514

三三五 515

三三六 515

三三七 518

三三八 519

三三九 520

三四○ 521

三四一 522

三四二 524

【钱德洪跋】 525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529

【钱德洪引言】 529

【王阳明序】 530

答黄直卿书 535

答吕子约 536

答何叔京 537

答潘叔昌 538

答潘叔度 539

与吕子约 540

与周叔谨 541

答陆象山 542

答符复仲 543

答吕子约 544

与吴茂实 544

答张敬夫 545

答吕伯恭 547

答周纯仁 548

答窦文卿 549

答吕子约 549

答林择之 550

又 551

答梁文叔 552

答潘叔恭 553

答林充之 554

答何叔景 554

又 555

又 556

答林择之 557

答杨子直 558

与田侍郎子真 559

答陈才卿 559

与刘子澄 560

与林择之 561

答吕子约 562

答吴德夫 564

答或人 565

答刘子澄 566

【阳明附言】 567

【吴澄文】 568

【袁庆麟跋】 570

《传习录》索引 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