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学 下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饶瑞昌,时钟涛主编;白心爱,申梓刚,柴花斗,余剑敏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040494754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

第4篇 电磁学 3

第9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 3

9.1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4

9.1.1 电荷是量子化的 4

9.1.2 电荷守恒定律 4

9.1.3 库仑定律 5

9.1.4 静电力叠加原理 6

9.2 电场与电场强度 7

9.2.1 电场 7

9.2.2 电场强度 8

9.2.3 电场叠加原理 8

9.2.4 电场强度的计算 9

9.3 电场线与电场强度通量 16

9.3.1 电场线 16

9.3.2 电场强度通量 17

9.4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与安培环路定理 19

9.4.1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20

9.4.2 应用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 21

9.4.3 静电场的安培环路定理 26

9.5 电势与电势差 28

9.5.1 电势能 28

9.5.2 电势 29

9.5.3 电势差 30

9.5.4 电势的计算 30

9.6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34

9.6.1 等势面 34

9.6.2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微分关系 35

9.7 电场对电荷的作用 38

9.7.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力及其运动 38

9.7.2 电偶极子在均匀电场中所受的力矩 39

习题 40

第10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45

10.1 =静电场中的导体 46

10.1.1 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 46

10.1.2 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性质 46

10.1.3 静电屏蔽 49

10.1.4 有导体存在时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 49

10.2 电容与电容器 53

10.2.1 孤立导体的电容 53

10.2.2 电容器及其电容 53

10.2.3 电容器的连接方式 55

10.3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57

10.3.1 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 57

10.3.2 电介质的极化 58

10.3.3 充满均匀电介质的电场 59

10.4 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与安培环路定理 60

10.4.1 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60

10.4.2 有电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62

10.5 电场的能量 63

10.5.1 电容器储存的能量 63

10.5.2 电场的能量 63

习题 65

第11章 恒定磁场 69

11.1 恒定电流与恒定电场 70

11.1.1 电流和电流密度 70

11.1.2 电流的连续性方程 71

11.1.3 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 72

11.1.4 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 73

11.1.5 电动势 73

11.2 磁场与磁感应强度 75

11.2.1 磁场 75

11.2.2 磁感应强度 75

11.3 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应用 76

11.3.1 毕奥-萨伐尔定律 76

11.3.2 磁场叠加原理 77

11.3.3 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77

11.3.4 运动电荷的磁场 82

11.4 磁感应线与磁通量 83

11.4.1 磁感应线 83

11.4.2 磁通量 84

11.5 磁场的高斯定理与安培环路定理 85

11.5.1 磁场的高斯定理 85

11.5.2 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 85

11.5.3 应用安培环路定理求磁感应强度 87

11.6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91

11.6.1 安培定律 91

11.6.2 两平行无限长载流直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 94

11.6.3 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 94

11.6.4 磁场力做功 96

11.7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97

11.7.1 洛伦兹力 97

11.7.2 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 98

11.7.3 霍尔效应 100

11.8 磁场中的磁介质 101

11.8.1 磁介质及其磁化 101

11.8.2 有磁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103

11.8.3 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103

11.8.4 铁磁质 105

习题 107

第12章 变化的磁场和电场 115

12.1 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 116

12.1.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16

12.1.2 楞次定律 119

12.2 动生电动势 119

12.2.1 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119

12.2.2 动生电动势的计算 120

12.3 感生电场假设 122

12.3.1 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122

12.3.2 感生电场的高斯定理与安培环路定理 123

12.3.3 感生电动势的计算 125

12.3.4 涡电流 127

12.3.5 导体在变化磁场里运动时的感应电动势 128

12.4 自感与互感 129

12.4.1 自感 129

12.4.2 互感 131

12.5 磁场的能量 133

12.5.1 自感储存的能量 133

12.5.2 磁场的能量 134

12.6 位移电流假设 136

12.6.1 位移电流 136

12.6.2 感生磁场的高斯定理与安培环路定理 137

12.7 麦克斯韦方程组 139

12.7.1 电场的性质 139

12.7.2 磁场的性质 140

12.7.3 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 141

12.8 电磁波 142

12.8.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142

12.8.2 电磁波的性质 143

12.8.3 电磁波的能量 144

12.8.4 电磁波谱 145

习题 146

第5篇 近代物理学 155

第13章 狭义相对论 155

13.1 经典力学的伽利略变换与时空观 156

13.1.1 经典力学的伽利略变换 156

13.1.2 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157

13.1.3 经典力学的相对性原理 157

13.2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159

13.3 洛伦兹变换 160

13.3.1 洛伦兹坐标变换 160

13.3.2 洛伦兹速度变换 162

13.4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164

13.4.1 长度缩短 164

13.4.2 时间延缓 165

13.4.3 同时的相对性 166

13.4.4 同时性与因果律 167

13.5 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167

13.5.1 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168

13.5.2 动力学基本方程 169

13.5.3 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169

13.5.4 能量和动量的关系 170

习题 171

第14章 早期量子论 175

14.1 黑体辐射与普朗克量子假设 176

14.1.1 热辐射及其描述 176

14.1.2 黑体辐射规律 176

14.1.3 普朗克量子假设 178

14.2 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光子假设 180

14.2.1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80

14.2.2 爱因斯坦光子假设 182

14.3 康普顿效应 184

14.3.1 康普顿效应 184

14.3.2 光的波粒二象性 188

14.4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 189

14.4.1 氢原子光谱规律 189

14.4.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90

14.4.3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91

14.4.4 玻尔理论的成就与局限性 194

习题 195

第15章 量子力学初步 199

15.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00

15.1.1 德布罗意假设 200

15.1.2 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 201

15.2 不确定关系 204

15.3 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207

15.3.1 波函数 207

15.3.2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208

15.4 态叠加原理 209

15.5 算符与平均值 210

15.5.1 力学量算符 210

15.5.2 本征值方程 211

15.5.3 平均值 211

15.6 薛定谔方程 212

15.6.1 薛定谔方程 212

15.6.2 定态薛定谔方程 212

15.7 薛定谔方程的应用 213

15.7.1 一维无限深方形势阱 213

15.7.2 隧道效应 216

15.7.3 一维线性简谐振子 218

15.7.4 氢原子 219

15.8 电子的自旋 221

15.8.1 施特恩-格拉赫实验 221

15.8.2 电子自旋假设 222

15.8.3 四个量子数 223

15.9 全同性原理 223

15.10 原子的壳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225

15.10.1 泡利不相容原理 225

15.10.2 能量最小原理 226

习题 228

第16章 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物理基础专题 231

16.1 原子核物理 232

16.1.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232

16.1.2 原子核的结合能 234

16.1.3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236

16.1.4 原子核能的应用 240

16.2 粒子物理 242

16.2.1 粒子的分类 242

16.2.2 粒子的相互作用 244

16.2.3 粒子的一些特性和规律 245

16.2.4 强子的夸克模型 246

16.3 激光 247

16.3.1 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 247

16.3.2 激光器 248

16.3.3 激光产生的原理 249

16.3.4 氦-氖激光器 251

16.3.5 激光的特性和应用 252

16.4 固体的能带结构 252

16.4.1 电子共有化 252

16.4.2 能带的形成 253

16.4.3 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254

16.4.4 半导体的导电机制 255

16.4.5 半导体的特性及其应用 256

16.5 纳米技术 258

16.5.1 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 258

16.5.2 扫描隧穿显微镜与纳米技术 258

16.5.3 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及应用 259

16.6 超导电性 260

16.6.1 超导体的发现与发展 261

16.6.2 超导体的基本性质 261

16.6.3 超导电性理论简介 263

16.6.4 超导的应用前景 263

习题 264

附录A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267

附录B 常用基本物理常量 269

附录C 本书中常用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271

参考文献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