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一 研究背景 2
二 研究意义 6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9
一 研究思路 9
二 研究方法 10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
一 研究内容 13
二 框架结构 14
第四节 研究特色 14
一 用教育机会的“给予”与“获得”全面考察和评价农村的教育机会分配 14
二 用教育机会的“得”与“失”说明教育分流所导致的农村人力资本差异 15
三 从农村教育资源变化的“历史”和“现实”思考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出路 15
第二章 教育机会 16
第一节 教育机会分配的相关概念 16
一 机会与教育机会 16
二 教育机会分配与教育机会获得 17
三 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 18
第二节 教育机会分配的研究基础 19
一 教育机会分配的文献综述 19
二 教育机会分配的研究假设和思路 30
第三节 我国西部农村教育机会分配的变迁与现状 32
一 西部农村教育机会分配的历史演变 32
二 西部农村教育机会分配的现状 35
第四节 西部农村青年教育机会分配结果的原因分析——基于城乡视角 36
一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较差 36
二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长期匮乏 38
第五节 结论及展望 50
一 主要研究结论 50
二 前景展望 51
第三章 人力资本 52
第一节 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 52
一 人力资本的概念 52
二 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的途径 52
第二节 西部农村人力资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53
一 农村人力资本研究的理论综述 53
二 西部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解释 59
第三节 教育机会分配制度变迁下西部农村人力资本的分布及变化 64
一 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估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64
二 西部农村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及其变化 67
三 不同时期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分布及其变化 71
四 小结 77
第四节 教育机会分配与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水平的实证分析 77
一 西部各省份教育机会分配与人力资本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77
二 西部城乡青年人力资本水平比较及其解释 83
三 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水平变化及其解释 87
第五节 结论与思考 92
一 西部农村青年的人力资本总体水平呈上升态势 92
二 西部青年人力资本水平的省际差异和性别差异明显缩小 92
三 西部城乡青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 93
四 教育机会均等化能明显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93
第四章 职业流动 94
第一节 职业流动的基本概念及其测度 94
一 职业流动的基本概念 94
二 职业流动的类型 95
三 职业流动的测度 96
第二节 西部青年职业流动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98
一 文献综述及其评价 98
二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107
第三节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现状及其特征 112
一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历程 112
二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现状 113
三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特征 114
第四节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制约因素分析 117
一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119
二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22
第五节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收入效应分析 133
一 研究假设及变量说明 133
二 实证计量分析 135
三 结论与讨论 140
第六节 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人力资本约束——典型案例解析 141
一 经验型人力资本的局限 141
二 知识型人力资本差异下的代际职业流动 143
第七节 结论及思考 144
一 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经验很难积累成人力资本 144
二 西部农村青年普遍缺乏培训机会 145
三 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上升普遍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的约束 145
四 教育分流与职业分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 145
第五章 政策建议 146
第一节 加大面向西部农村的教育投资倾斜政策,均衡城乡基础教育资源 147
一 继续保持对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速 147
二 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互换交流力度 147
三 加大开展西部人才交流和培养计划的力度 148
第二节 进一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增加西部农村青年的教育机会获得 148
一 加大高考招生政策向西部农村贫困学生的倾斜力度 148
二 重视西部农村地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 149
三 增加西部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149
第三节 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西部农村青年的专业素质 150
第四节 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壁垒,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150
一 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151
二 改革二元就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就业格局 151
第五节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提供条件 152
一 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 152
二 完善覆盖城乡就业统计体系与就业信息网络 153
第六节 构建城乡统一、相互衔接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153
参考文献 155
后记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