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论 1
1.1 西方经济学概述 1
1.1.1 经济学的概念 2
1.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1.1.3 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4
1.2 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6
1.2.1 微观经济学 6
1.2.2 宏观经济学 8
1.2.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0
1.3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工具 11
1.3.1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11
1.3.2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12
1.4 经济学的发展 13
1.4.1 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4
1.4.2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17
1.4.3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17
第2章 均衡价格理论 20
2.1 需求与供给 20
2.1.1 需求的基本理论 21
2.1.2 供给的基本理论 26
2.2 价格均衡 28
2.2.1 均衡 29
2.2.2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0
2.2.3 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33
2.3 弹性及弹性理论的应用 35
2.3.1 需求弹性 36
2.3.2 供给弹性 38
2.3.3 弹性理论的应用 40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44
3.1 效用 44
3.1.1 效用的概念 44
3.1.2 衡量效用的方法 46
3.2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46
3.2.1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47
3.2.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48
3.2.3 消费者最优选择 50
3.2.4 边际效用理论的运用——消费者剩余 54
3.3 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分析 54
3.3.1 基于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的序数效用论 55
3.3.2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58
3.3.3 序数效用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59
3.4 消费者选择 60
3.4.1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61
3.4.2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62
第4章 生产理论 68
4.1 成本与成本函数 68
4.1.1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69
4.1.2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70
4.1.3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71
4.1.4 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 75
4.1.5 收益分析及利润最大化原则 77
4.2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78
4.2.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79
4.2.2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80
4.2.3 生产阶段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82
4.3 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规模经济 82
4.3.1 规模经济的概念 83
4.3.2 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83
4.3.3 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84
4.3.4 适度规模 85
4.4 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85
4.4.1 等产量线 86
4.4.2 等成本线 87
4.4.3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87
第5章 厂商均衡理论 91
5.1 市场与市场结构类型 91
5.1.1 市场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92
5.1.2 市场结构类型 92
5.2 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94
5.2.1 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95
5.2.2 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95
5.2.3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96
5.2.4 停止营业点 97
5.2.5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98
5.2.6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价 99
5.3 完全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99
5.3.1 完全垄断的概念及条件 100
5.3.2 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 100
5.3.3 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00
5.3.4 价格歧视 101
5.3.5 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价 102
5.4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102
5.4.1 垄断竞争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103
5.4.2 垄断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03
5.4.3 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104
5.4.4 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105
5.4.5 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价 106
5.5 寡头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107
5.5.1 寡头垄断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107
5.5.2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108
5.5.3 寡头垄断市场产量的决定 109
5.5.4 寡头垄断市场价格的决定 109
5.5.5 对寡头垄断市场的评价 110
5.5.6 不确定性与博弈论 110
5.6 产业政策 113
5.6.1 厂商生产中的社会问题 114
5.6.2 对厂商生产活动的限制措施 114
5.6.3 美国的反垄断政策 115
5.6.4 国有化政策 116
5.6.5 市场失灵 116
第6章 分配理论 121
6.1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121
6.1.1 生产要素的需求 122
6.1.2 生产要素的供给 123
6.1.3 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决定 123
6.2 工资理论:劳动价格的决定 124
6.2.1 工资的性质和种类 124
6.2.2 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的决定 124
6.2.3 不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的决定 125
6.3 利息理论:资本价格的决定 126
6.3.1 资本和利息 127
6.3.2 利息率的决定 127
6.3.3 利息率的作用 128
6.4 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的决定 128
6.4.1 地租的性质及产生原因 129
6.4.2 地租的决定 129
6.4.3 准地租和经济地租 130
6.5 利润理论 130
6.5.1 正常利润 131
6.5.2 超额利润 131
6.5.3 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132
6.6 社会收入分配和分配政策 132
6.6.1 洛伦兹曲线 133
6.6.2 基尼系数 133
第7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36
7.1 国内生产总值(GDP)概述 136
7.1.1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37
7.1.2 名义GDP与实际GDP 138
7.1.3 传统GDP核算的缺陷 138
7.1.4 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 141
7.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142
7.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42
7.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 145
7.2.3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过程 145
7.3 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指标 145
7.3.1 国内生产净值(NDP) 146
7.3.2 国民收入(NI) 146
7.3.3 个人收入(PI) 147
7.3.4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147
第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49
8.1 失业理论 149
8.1.1 失业的衡量与分类 149
8.1.2 自然失业率与失业的治理 153
8.2 通货膨胀理论 156
8.2.1 通货膨胀的定义、衡量与分类 157
8.2.2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61
8.3 失业与通货膨胀 164
第9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168
9.1 经济周期 168
9.1.1 经济周期的含义 169
9.1.2 经济周期的阶段 169
9.1.3 经济周期的分类 170
9.1.4 经济周期的特征 171
9.1.5 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周期理论 173
9.1.6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176
9.2 经济增长理论 179
9.2.1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179
9.2.2 经济增长的源泉 180
9.2.3 经济增长的因素 183
9.3 经济增长模型 185
9.3.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85
9.3.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88
9.4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192
9.4.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和联系 193
9.4.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94
9.4.3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194
9.4.4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跨越 197
9.4.5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98
第10章 宏观经济政策 200
10.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0
10.1.1 充分就业 201
10.1.2 物价稳定 201
10.1.3 经济增长 201
10.1.4 国际收支平衡 202
10.2 财政政策 202
10.2.1 财政政策的内容 203
10.2.2 自动稳定器 203
10.2.3 赤字财政政策 204
10.3 货币政策 206
10.3.1 货币及货币供应量 207
10.3.2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以其发展 208
10.3.3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210
第11章 开放经济 213
11.1 开放经济的基本知识 213
11.1.1 国际分工 214
11.1.2 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 214
11.1.3 世界市场 214
11.1.4 对外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 215
11.1.5 对外贸易依存度 215
11.2 开放经济中国民经济收入的调节 215
11.2.1 国际贸易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216
11.2.2 开放经济中经济调节的困境 217
11.2.3 最优政策配合 218
11.3 对外经济政策 218
11.3.1 对外贸易政策 219
11.3.2 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措施 219
11.3.3 汇率政策 220
参考文献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