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备性考察 3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工业发展:概论 3
第一节 引言 3
第二节 经济发展概况 5
第三节 工业发展概况 11
第四节 结语 16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概论 18
第一节 引言 18
第二节 经济发展概况 21
第三节 工业发展概况 27
第四节 结语 30
第二篇近代日本的工业发展 35
第三章 工业发展与结构变化:传统与近代 35
第一节 引言 35
第二节 定义和区分 36
第三节 结构变化 41
第四节 原因分析 47
第五节 结语 52
第四章 工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 54
第一节 引言 54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观察 55
第三节 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 65
第四节 结语 69
第五章 动力革命的地区性:技术进步与地区差距 71
第一节 引言 71
第二节 工厂的动力化 72
第三节 原动机的普及 78
第四节 动力革命的进展 83
第五节 结语 88
第六章 工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发明家的分析 89
第一节 引言 89
第二节 统计分析 90
第三节 案例分析 96
第四节 社会经济背景 100
第五节 结语 104
第七章 工业发展与市场结构:兼论熊彼特假说 106
第一节 引言 106
第二节 数量分析 107
第三节 财阀与技术创新 112
第四节 结语 118
第八章 工业发展与产业政策:专利制度的分析 120
第一节 引言 120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创立及其特征 121
第三节 专利制度的经济学解释 123
第四节 相关政策的评价 130
第五节 结语 132
第九章 工业发展的产业升级:从人力车到汽车 133
第一节 引言 133
第二节 人力车工业 134
第三节 自行车工业 138
第四节 汽车工业 145
第五节 结语 151
第三篇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 155
第十章 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工业——基于《农商统计表》的分析 155
第一节 引言 155
第二节 《农商统计表》的性质及改进 156
第三节 估计结果的讨论 161
第四节 关于工厂的讨论 166
第五节 结语 176
第六节 附表 176
第十一章 1933年内地的工业(1)——基于《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的分析 181
第一节 引言 181
第二节 调查概要 182
第三节 《调查报告》(中册)的分析 183
第四节 《调查报告》(下册)的分析 188
第五节 结语 197
第十二章 1933年内地的工业(2)——基于《中国实业志》的分析 198
第一节 引言 198
第二节 山东省 199
第三节 山西省 205
第四节 湖南省 213
第五节 江苏省 218
第六节 浙江省 222
第七节 结语 225
第十三章 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工业——基于《“满洲国”工厂统计》的分析 227
第一节 引言 227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东北工业 228
第三节 资料的性质和估计方法 233
第四节 结果的讨论 237
第五节 进一步的分析 247
第六节 经济学解释 267
第七节 结语 269
第十四章 1939~1942年华北的工业——基于《华北工厂统计》的分析 271
第一节 引言 271
第二节 1939年的华北工业 272
第三节 1942年的华北工业 276
第四节 结语 285
第五节 附表 285
第十五章 抗战时期后方的工业——基于《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2年》的分析 302
第一节 引言 302
第二节 后方工业概况 303
第三节 行业分析 314
第四节 结语 322
第十六章 城市的工业:全国、上海、天津、武汉 324
第一节 引言 324
第二节 城市工业概况 325
第三节 上海工业 333
第四节 天津工业 339
第五节 武汉工业 344
第六节 结语 354
第十七章 民国时期的矿业生产——基于《中国矿业纪要》的分析 356
第一节 引言 356
第二节 资料的性质和既往估计 357
第三节 估计和分析 360
第四节 结语 368
第五节 附录:矿业产量估计依据的资料和估计方法 369
第六节 附表 374
第十八章 工业发展的促进因素 387
第一节 引言 387
第二节 政府的作用:煤炭业 388
第三节 市场的作用:面粉业 392
第四节 企业家精神:纺织业 401
第五节 结语 410
第四篇总结和展望 415
第十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中日工业发展比较 415
第一节 引言 415
第二节 工业发展比较:基本特征 416
第三节 工业发展比较:统计分析 423
第四节 结语 430
第二十章 全书的总结 432
第一节 引言 432
第二节 工业发展的差异 433
第三节 发展差异的原因 442
第四节 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总结 449
第五节 结语 452
参考文献 453
索引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