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的古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俊辉编著
  • 出 版 社:水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9575992334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

壹、释义 1

贰、中国哲学思想的分期与要点 3

参、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展 5

第一章 前孔子时期古代哲学思想的流衍 5

第二章 先秦诸子哲学的流衍 10

第一节 儒家学派 11

一、孔子 11

二、曾子与子思 12

三、孟子 14

四、荀子 16

第二节 道家学派 19

一、老子 20

二、庄子 24

三、列子 28

第三节 墨家学派 29

一、墨子 29

二、墨辩思想 32

第四节 名家学派 36

一、邓析 36

二、惠施 37

三、公孙龙 39

四、同时期的辩士派 41

在学术面 41

在诡辞面 42

第五节 法家学派 43

一、管仲 43

二、田骈 44

三、慎到 45

四、吴起 46

五、商鞅 47

六、申不害 47

七、韩非 48

第六节 其他诸子的哲学思想 52

第三章 汉代哲学的流衍 66

第一节 思想缘起 66

第二节 对立学说 67

第三节 代表人物 68

一、董仲舒 68

二、淮南子 70

三、杨雄 73

四、王充 74

第四节 其他诸子的哲学思想 77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玄学的流衍 86

第一节 时代背景 86

第二节 三大思想学派 86

一、才性派 86

刘劭 87

锺会 88

二、名理派 88

何晏 88

王弼 89

郭象 90

三、旷达派 92

稽康 92

阮籍 93

山涛 94

向秀 94

刘伶 94

阮咸 95

王戎 95

第三节 其他诸子的哲学思想 96

第五章 隋唐佛教哲学的流衍 102

第一节 佛教入华始末 102

道安 104

鸠摩罗什 104

1.僧肇 105

2.道生 10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佛教哲学之宗派 108

一、北中国佛教哲学的支派(一) 108

(一)、本无宗 108

(二)、本无异宗 108

(三)、即色宗 109

(四)、识含宗 109

(五)、幻化宗 109

(六)心无宗 109

(七)、缘会宗 109

二、北中国佛教哲学的支派 110

(一)、立性宗(毗昙宗) 110

(二)、破性宗(成实宗) 110

(三)、破相宗(般若宗) 110

(四)、显实宗(地论与涅盘宗) 110

三、南中国佛教哲学的支派 111

第三节 隋唐佛教哲学之宗派 113

一、毗昙宗(有部宗) 113

二、成实宗(有部宗之异派) 113

三、俱舍宗 114

四、三论宗(吉藏) 114

五、天台宗(智顗) 115

六、华严宗(杜顺、法藏—贤首大师) 118

七、法相宗(玄奘) 122

八、律宗 126

九、净土宗 127

十、密宗(真言宗) 127

十一、禅宗(慧能) 128

第四节 隋唐经学的统一暨儒学的复兴(韩愈、李翱) 132

第六章 宋(元)明理学的流衍 137

第一节 宋(元)明理学之释义及方向 137

第二节 宋(元)明理学崛起的主因 138

第三节 宋(元)明理学运动的发展概况 139

一、第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大要 140

(一)、周敦颐 140

(二)、邵雍(康节) 144

(三)、张载(横渠) 148

二、第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大要 151

(一)、程明道(颢) 151

(二)、程伊川(颐) 155

(三)、朱熹 158

三、第三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大要 164

(一)、陆九渊(象山) 164

(二)、王守仁(阳明) 167

第四节 宋明时代之其他诸子及其学说 174

第七章(明末)清代哲学的流衍 188

第一节 清代思想的特徵 188

第二节 清代哲学思想的开展 189

一、黄宗羲(梨洲) 190

二、顾炎武(亭林) 192

三、王夫之(船山) 195

四、颜(元)李(塨)学派 199

五、戴震(东原) 202

第三节 清代之其他诸子及其学说 204

第八章 民国时代哲学的流衍 221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家 221

一、孙中山 221

二、欧阳竟无 225

三、马浮 226

四、王国维 226

五、蔡元培 227

六、胡适 228

七、熊十力 228

八、梁漱溟 230

九、张东荪 231

十、汤用彤 231

十一、朱光潜 232

十二、蒋中正 233

第二节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235

一、在中国佛学方面 235

二、在中国士林哲学方面 236

三、在新孙文学说方面 237

四、在新儒家方面 237

五、其他值得提述之哲学工作者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