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问题 1
一、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视角问题 1
二、中国文艺思想的“综合性研究”问题 14
三、古代文论研究中阐释的有效性问题 23
四、向古人学习言说的方式 33
五、士人阶层在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51
上编 61
第一章 士人乌托邦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原始生成 61
一、士人阶层的产生 61
二、士人阶层的独立性与主体意识 65
三、士人的自我意识与使命感 69
四、士人阶层的超越性——乌托邦精神 75
五、诗乐的自然价值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原始生成 82
第二章 士人的自我塑造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展开 93
一、道家的人格理想及其向文学价值观的转换生成 94
二、儒家的人格境界及其在文学价值观上的呈现 112
余论 133
第三章 士人与自然——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价值观之文化底蕴 136
一、士人阶层的自我意识及对自然的认识 137
二、自然与士人精神世界的对应 142
三、自然概念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 148
第四章 士人的二重人格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内在冲突 158
一、士人阶层的人格构成 158
二、儒家士人人格冲突之思想呈现:思孟学派与荀学之比较 165
三、士人二重人格在文学上的显现 173
四、士人的人格冲突与文学价值观的演变 181
第五章 士人与社会——中国古代文学社会价值的文化前提 186
一、士人阶层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86
二、士人阶层究竟代表何人利益? 192
三、士人的社会心理与文学价值观 197
四、士人阶层赋予文学的社会价值之项类 201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之生成规律及其基本特性 205
一、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生成规律之一:层转 205
二、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生成规律之二:背离 210
三、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基本特性之一:文学价值即人格价值 214
四、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基本特性之二:雅化追求 218
五、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基本特性之三:神妙境界 222
下编 229
第七章 从屈原到王国维——对传统文人自杀现象的文化阐释 229
小引:士人的自救意识 229
一、屈原与先秦诸子之异 231
二、李贽与宋明理学家之比较 236
三、王国维与近现代知识分子之比较 243
结语:屈原、李贽、王国维之比较 247
第八章 从孟子到黄宗羲——论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制衡策略 250
小引:政治制衡与文化制衡 250
一、孟子对君权的态度 252
二、鲍敬言的“无君论” 257
三、黄宗羲的文化制衡策略 261
结语:文化制衡策略的意义与启示 266
第九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文学的自觉”与士人心态之关系 269
小引:“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觉醒” 269
一、导致“建安风骨”的诸因素 270
二、“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及其与“文学的自觉”之关系 273
三、“正始之音”的形成与士人心态的变化 277
四、“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比较 282
五、“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在六朝诗歌发展过程中之地位 286
结语:士人进取精神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289
第十章 唐代古文运动与士人心态 291
一、唐前期士人心态与古文理论 291
二、唐后期士人心态与古文运动 300
第十一章 文章与救世:北宋士人心态及其在文学观念上的反映 310
小引:古代士人的文化分流 310
一、影响北宋士人心态诸因素 312
二、以救世为核心的三种文化流向 315
三、对北宋三种文学观念之文化内涵的阐释 323
结语:士人与文学之阈限 332
第十二章 中西文化及文学价值观的基本差异 334
一、中西文化的几点差异 334
二、中西文化特征的优劣比较 338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 342
四、中西文学价值观对文学社会价值的不同认识 345
五、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及其在文学价值观上的表现 350
主要参考资料 356
后记 361
修订版后记 363
中华学人丛书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