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思想通论性研究 3
道教的精神&闻一多 3
略论早期道教关于生死、神形问题的理论&汤一介 8
道教哲学刍议&李刚 19
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李刚 26
本世纪道教哲学研究的进展&吕鹏志 32
道教哲学三题&李平 46
也谈道教哲学的特色——通过与其他宗教比较来看&李国梅 55
道教哲学新论&詹石窗 61
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与中华文明&黄海德 75
道教义理之枢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一章&李养正 83
论佛道义理之差异与相互融摄&李养正 90
道教思维方式及认识论专题研究 105
道教思维方式探微&刘仲宇 105
道教与自然辩证法&詹石窗 110
道教思维方式的渊源和特点&刘国梁 116
道教认识方式概论&丁小萍 123
道教的“三一”论&强昱 130
论“化”在道教哲学中的地位&王丽英 137
道教科技哲学与现代化&詹石窗 144
生命之悟——对一种宗教哲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李大华 152
顺化与逆化——道教哲学的思维特征&王丽英 161
道教哲学的思想主题与逻辑建构&强昱 171
道教文化中的类比思维&陈全新 179
从黄公望《写山水诀》看道教悟性思维方式&丁培仁 187
道教心性思想专题研究 195
论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孙亦平 195
论道教仙学两次理论转型的哲学基础&孙亦平 201
“知行合一”思想源于道教考&姜生 208
道教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人性观之比较&丁常春 214
略论道教的中和思想&李养正 219
早期道教经典及其哲学思想研究 231
论道教义理与《列子》&李养正 231
道教义理与《韩非子》&李养正 239
《太平经》与阴阳五行说、道家及谶纬之关系&李养正 244
《太平经》的哲学思想&卿希泰 255
《太平经》的元气论&李家彦 262
试论《太平经》“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及其意义&戴传江 268
《太平经》简议——东汉的道士对宇宙解释范式的重建&李昭昊 何应敏 273
《太平经》道论解析&杜洪义 279
道家哲学向宗教神学理论的切换——《老子想尔注》“道”论剖析&梁宗华 287
《周易参同契》的哲学基础&乌恩溥 295
道深虚无,自然无为:《西升经》论“道”&李刚 302
试论《阴符经》及其唯物主义思想&王明 312
“天人之道远而应近”——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哲学浅析&丁培仁 323
魏晋道教哲学三题&李刚 328
葛洪的哲学思想概说——《抱朴子内篇》中的道教哲学研究之一&胡孚琛 336
葛洪神仙学的哲学思想&李刚 344
论葛洪以术为底蕴的哲学思想&孔令宏 352
葛洪神仙思想的哲学根基探源&申喜萍 359
《抱朴子内篇》的本体论及其思想渊源&范军 365
试论支遁、僧肇与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关系&李养正 375
隋唐五代道教重玄学及其他哲学思想研究 387
论道教宇宙论中的两条发展线索——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例&孙亦平 387
试析隋唐五代道教道论的哲理化&郭树森 396
道教“重玄”哲学论&李大华 402
道家重玄学刍议&简明 409
道教重玄思想建构及其文化意义&宋开之 417
从“玄之又玄”到“重玄”的演变&张敬梅 424
唐代重玄学派道论的特点&刘固盛 430
成玄英道教哲学的认识论分析&陈红兵 438
李荣二道论蠡测&黄海德 446
论吴筠的道教哲学思想&李刚 451
司马承祯哲学思想初探&朱林 458
谭峭《化书》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丁祯彦 462
关于唐初僧道译《老》为梵的争论&李养正 472
宋元明清时期的道教哲学思想研究 483
全真道与重玄学&李延仓 483
宋明时期天师道的心性思想&郑信平 491
试论《青华秘文》的道教哲学思想&岑孝清 497
李道纯老学浅析&卿希泰 詹石窗 502
李道纯的道教心性哲学思想&孔令宏 509
试论张三丰的哲学思想&刘国梁 518
张宇初哲学思想研究&郭树森 朱林 525
林兆恩以虚空为本体的哲学思想探析&蒋维锬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