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篇 577
第六章 国际气候制度设计 577
一 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气候制度 577
二 气候安全的国际治理困境 582
三 《斯特恩报告》的国际气候制度影响 592
四 后京都制度的“大国俱乐部” 608
五 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的谈判取向 618
六 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方案与应对 625
七 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的模拟博弈 635
八 转型发展与落实《巴黎协定》目标 642
参考文献 651
第七章 国际气候制度构建 656
一 国际气候治理的格局演变 656
二 美国气候政策变局 670
三 欧盟后京都立场 691
四 哥本哈根的争议焦点 694
五 坎昆的务实调整 705
六 德班的衔接过渡 732
七 巴黎的变与不变 741
八 后巴黎的转型进程 760
参考文献 770
第八章 中国的角色与选择 773
一 全球气候变局中的战略选择 773
二 气候谈判新格局中的中国定位 777
三 后京都时代中国的气候政策 783
四 哥本哈根预期与中国的可能选择 791
五 后哥本哈根的中国低碳经济态势 802
六 中美气候关系的共同愿景 813
七 和谐竞争的中美气候合作 825
八 中欧能源安全与合作 839
九 中欧气候安全的相互依存 848
十 巴黎进程中的中印合作 862
十一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进程与转型 867
参考文献 879
政策篇 887
第九章 低碳转型的政策选择 887
一 低碳经济的理性 887
二 低碳增长 896
三 低碳竞争力 901
四 低碳刚性 908
五 低碳转型的进程与悖论 915
六 低碳转型的主要挑战 921
七 低碳转型的创新选择 927
参考文献 932
第十章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 933
一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理性认知 933
二 金融危机与节能减排 938
三 节能减碳需要高歌稳进 947
四 低碳政策的“正辙” 957
五 发展森林碳汇 966
六 应对气候变化的湖北方案 979
参考文献 987
第十一章 适应气候变化 990
一 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 990
二 适应规划 997
三 气候移民的概念与政策 1009
四 气候变化与气候移民 1020
五 气候韧性的城市建设 1026
六 适应气候变化的金融途径 1030
参考文献 1033
附录: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名词解释 1042
后记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