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字——文化传播的表象载体 2
一、中西方文字来源及发展的简要概况 2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概要 3
1.汉字的起源传说 3
2.汉字的考古发现 4
3.甲骨文——最早的体系化汉字 5
4.现代文字的形成 7
(二)字母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简况 8
二、中西方对文字发展、认知和传播的差异性 10
(一)中西方文字形成和发展方式的差异性比较 10
(二)中西方对文字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性比较 13
(三)中西方文字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比较 17
第二章 书写工具——文化传播的记录载体 24
一、中西方书写工具的起源及发展概要 24
(一)中国书写工具的发展历史 24
(二)西方书写工具的发展历史 25
二、中西方书写工具发展的优劣势比较分析 28
(一)中西方书写工具对当时各自社会的影响 29
(二)中西方书写工具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比较 31
三、中西方书写工具的发展对各自文化传播能力的差异性影响 34
(一)中西方对书写工具的态度,决定了书写工具的发展方向 35
(二)书写工具的先进水平,决定了中西方各自文明发展的影响力 37
第三章 书写介质——文化传播的内涵承载 43
一、中国书写介质的发展历史 43
二、西方书写介质的发展历史 49
三、中西方书写介质发展的比较性分析 53
第四章 家庭——铸就价值观的文化起点 67
一、中国家庭文化教育的发展概况 67
(一)家庭,农耕文化的社会缩影 68
(二)家训,家庭文化的行动指南 71
(三)宗祠,家庭文化的典范教育基地 76
二、西方家庭文化教育的发展概况 81
(一)家庭,游牧文化的生存集体 83
(二)西方游牧民族的集体家训 86
(三)西方人文秩序的教育基地 88
三、中西方家庭传承的比较分析 90
(一)中西方家庭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 92
(二)中西方家庭文化传播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 95
(三)中西方家庭追求个体自身价值体现方向不同 101
第五章 教师——文化传播的活化载体 107
一、中国教师发展的演变历程 107
二、西方教师发展的演变历程 121
三、中西方教师发展过程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125
(一)中西方教师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文化在社会上的被重视程度和文明发展的进程 126
(二)中西方教师所界定的职责不同,决定了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方向和体现水平 128
(三)中西方教师群体的整体素养以及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决定了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生命力 133
四、中国教师现实社会的重新定位 136
第六章 学校——文化传播的中枢 145
一、中国学校发展的总体概要 145
(一)中国三代时期的学校教育 145
(二)先秦时期的学校 146
(三)两汉时期的学校 149
(四)唐朝时期的学校教育 151
(五)宋朝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53
(六)元朝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 155
(七)明朝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 156
(八)清朝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 159
二、西方学校发展的总体概要 163
(一)文明古国时期的学校 164
(二)古希腊时期的学校教育 164
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165
2.雅典教育的特点 166
(三)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168
(四)西方中世纪的学校教育 169
1.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 170
2.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学校教育 171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 173
(六)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 179
1.英国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 179
2.德国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 180
3.美国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 181
三、中西学校发展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影响 182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发展阶段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实力强大与否 183
1.中西方开办学校教育的类型存在较大差异 183
2.中西方各自学校教育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的时间差距较大 186
(二)中西方学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决定了文化发展的走向 188
1.中西方教育内容遵从于中西方社会各自的人文理念 189
2.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内容服务于各自的社会发展需求 190
(三)中西方学校教育目标、教育培养对象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影响着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总体进程 192
1.中西方学校教育目标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中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 192
2.中西方学校教育对象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广度和深度 194
3.中西方学校因教育内容的不同所采取的不同教学方式 195
附:对当前中国人文教育失缺的刍议 199
第七章 地理——文化诞生的主题公园 209
一、中国农耕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209
二、西方游牧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218
第八章 气候对历史上的中国整体发展的影响 231
一、第一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始于商周更替阶段 231
(一)第一个温暖期 231
(二)第一个寒冷期 232
二、第二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始于西周东周的更迭 233
(一)第二个温暖期 233
(二)第二个寒冷期 235
三、第三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始于隋唐建立之初 238
(一)第三个温暖期 238
(二)第三个寒冷期 240
四、第四次温暖期与寒冷期——始于南宋末期 242
(一)第四个温暖期 242
(二)第四个寒冷期 243
五、中国历史气候变化与朝代变更的规律认识 245
六、当前中国面临文化冲突的新特点 248
第九章 重塑当前中国人文秩序 252
一、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的目的 252
二、当前中国人文秩序的窘态 253
三、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的着力点 256
四、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的基点 261
五、持仁爱之源 263
(一)习仁爱之本义 263
(二)解仁爱之深意 266
(三)明仁爱之核心 271
六、怀知耻之心 277
(一)共忾人性之羞耻 277
(二)思家国而知耻 280
七、守独立之格 284
(一)明独立之根本 284
(二)秉独立之坚持 286
(三)举独立之思想 289
八、秉正直之气 291
(一)述正直之真意 292
(二)持正直之品质 294
(三)行正直之正路 296
九、尚尊重之德 300
(一)承生命之尊重 301
(二)谋尊重之发展 303
十、践责任之为 306
(一)立责任之承诺 307
(二)履社会之责任 309
(三)树履责之体系 312
十一、恪守信之义 314
(一)守信用之本义 315
(二)言达而行致 318
十二、立契约之节 322
(一)物质交换之契 322
(二)人性品格之约 327
(三)崇契约之精神 329
后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