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1
第二节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2
第三节 今后我国农业生产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5
第四节 农业“八字宪法”的内容 7
第二章 农作物的分类和分布 12
第一节 农作物的分类 12
第二节 农作物的分布 13
第三章 农作物的生活条件及其调节 17
第一节 光 17
第二节 温度 18
第三节 空气 19
第四节 水分 20
第五节 养料 22
第六节 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 23
第四章 杂草及其防除 27
第一节 杂草的概念及其危害性 27
第二节 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类 29
第三节 杂草的防除方法 31
第五章 轮作 34
第一节 轮作的意义与类型 34
第二节 作物轮换的原则 38
第三节 轮作的制定与实施 41
第六章 土壤耕作 51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任务 51
第二节 土壤耕作的基本作业 52
第三节 吉林省目前的旧耕作方法 61
第四节 特殊情况下的土壤耕作技术 64
第七章 种子学 68
第一节 农作物种子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68
第二节 种子的成熟、发芽和贮藏 70
第三节 种子检验和分级 76
第八章 农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及其收获 87
第一节 农作物的播种 87
第二节 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96
第三节 农作物的收获 101
第四节 作物栽培技术的园田化 104
第九章 选种和良种繁育 108
第一节 选种和良种繁育在农业生产上的任务 108
第二节 选种方法 108
第三节 品种退化原因及提高种性的方法 118
第四节 目前我省良种繁育概况及良种繁育的技术特点 119
第十章 水稻、陆稻 124
第一节 概述 124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25
第三节 类型和品种 131
第四节 育苗移植栽培法 134
第五节 直播栽培法 154
第六节 陆稻 161
第十一章 春小麦 166
第一节 概述 166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67
第三节 我省的主要优良品种 171
第四节 栽培技术 173
第十二章 玉米 182
第一节 概述 182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 183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186
第四节 主要类型和优良品种 187
第五节 栽培技术 191
第六节 良种选育技术 201
第十三章 高粱 205
第一节 概述 205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06
第三节 类型和优良品种 210
第四节 栽培技术 212
第十四章 栗、黍 221
第一节 概述 221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22
第三节 类型和品种 224
第四节 栽培技术 225
第五节 黍(糜子) 230
第十五章 荞麦 233
第一节 概述 233
第二节 栽培技术 235
第十六章 马铃薯 237
第一节 概述 237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38
第三节 类型和我省主要优良品种 244
第四节 栽培技术 246
第五节 良种繁育技术特点 257
第十七章 甘薯 261
第一节 概述 261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品种 262
第三节 栽培技术 265
第十八章 大豆、小豆 272
第一节 概述 272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73
第三节 类型和品种 278
第四节 栽培技术 281
第五节 小豆 290
第十九章 糖甜菜 293
第一节 概述 293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 294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297
第四节 类型和品种 299
第五节 栽培技术 300
第六节 采种栽培技术 307
第二十章 亚麻 318
第一节 概述 318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19
第三节 类型和品种 322
第四节 栽培技术 323
第二十一章 大麻 330
第一节 概述 330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类型品种 331
第三节 栽培技术 334
第四节 沤麻 340
第二十二章 ?麻 344
第一节 概述 344
第二节 栽培技术 345
第二十三章 烟草 348
第一节 概述 348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品种 349
第三节 栽培技术 352
第四节 调制 361
第二十四章 向日葵 365
第一节 概述 365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类型 366
第三节 栽培技术 369
第二十五章 芝麻 374
第一节 概述 374
第二节 栽培技术 376
第二十六章 紫苜蓿 379
第一节 概述 379
第二节 栽培技术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