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永夏煤田概况 2
1.1.1 永夏煤田范围 2
1.1.2 自然地理概况 2
1.2 勘查研究现状 4
1.3 开发利用现状 8
1.3.1 矿权设置 8
1.3.2 矿山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8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22
2 地层 24
2.1 新太古界(Ar3) 24
2.2 下古生界(Pz1) 26
2.2.1 寒武系(?) 26
2.2.2 奥陶系(O) 26
2.3 上古生界(Pz2) 27
2.3.1 上石炭统(C2) 27
2.3.2 二叠系(P) 28
2.3.3 煤系地层的沉积环境演化 35
2.4 中生界、新生界(Mz、Cz) 40
2.4.1 中生界(Mz) 40
2.4.2 新生界(Cz) 40
3 构造—岩浆岩特征 41
3.1 区域地质背景 41
3.1.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41
3.1.2 区域重、磁特征 44
3.1.3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46
3.1.4 区域构造特征 48
3.2 永夏煤田构造特征 50
3.2.1 褶皱构造 52
3.2.2 断裂构造 53
3.2.3 二维地震对断裂构造的制约 57
3.3 岩浆岩 60
3.3.1 岩石特征 63
3.3.2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示踪 64
3.3.3 岩浆岩二维地震识别 70
4 煤层 74
4.1 含煤性 74
4.1.1 二煤组 74
4.1.2 三煤组 77
4.2 可采煤层 78
4.2.1 二2煤层 78
4.2.2 三2煤层 79
4.2.3 三3煤层 80
4.2.4 三4煤层 81
4.2.5 其他煤层 82
4.2.6 五2煤层 82
4.3 煤岩层对比 83
4.3.1 煤层对比 83
4.3.2 含煤地层对比 86
5 煤质 91
5.1 煤的物理性质 91
5.1.1 煤岩特征 91
5.1.2 煤的机械性质 95
5.1.3 煤的工艺性质 98
5.1.4 煤的可选性及工业用途 101
5.2 煤的化学性质 104
5.2.1 煤的化学组分 104
5.2.2 煤的风化和氧化 107
5.2.3 煤的可选性 108
5.3 煤类及煤质综合评价 109
5.3.1 煤类 109
5.3.2 煤质综合评价 110
5.4 天然焦 111
5.4.1 天然焦的物理性质及物性特征 111
5.4.2 天然焦的宏观及显微煤岩特征 115
5.4.3 天然焦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117
5.4.4 天然焦与无烟煤的区别 121
5.4.5 天然焦的热爆性 121
5.4.6 天然焦的利用 123
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127
6.1 水文地质特征 127
6.1.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127
6.1.2 永夏煤田水文地质条件 132
6.1.3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136
6.1.4 矿井充水因素 136
6.1.5 矿井涌水量估算 137
6.1.6 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138
6.2 工程地质特征 139
6.2.1 岩(土)石工程地质特征 139
6.2.2 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 141
6.2.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42
6.3 环境地质特征 142
6.3.1 煤层瓦斯 142
6.3.2 煤尘爆炸性及自燃倾向性 146
6.3.3 地温 147
6.3.4 环境地质问题 147
7 构造-岩浆活动对煤田的制约 149
7.1 构造演化对永夏煤田的控制 149
7.1.1 成煤期前基底形成构造阶段 149
7.1.2 成煤期同沉积构造阶段 150
7.1.3 成煤期后构造改造阶段 150
7.1.4 构造对富煤带和煤层的控制 151
7.2 岩浆活动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165
7.2.1 岩浆活动对煤质的影响 165
7.2.2 岩浆活动对煤层厚度及连续性的影响 169
7.3 构造-岩浆活动对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 172
7.3.1 构造-岩浆活动对水文地质的影响 172
7.3.2 构造-岩浆活动对工程地质的影响 172
7.3.3 构造-岩浆活动对瓦斯的影响 174
7.4 构造-岩浆活动对聚煤规律的制约 176
7.4.1 构造-岩浆活动的地质背景 176
7.4.2 煤系地层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176
7.4.3 关于聚煤规律的基本认识 179
8 结语 181
8.1 有关问题探讨 181
8.1.1 煤系地层的划分及时代 181
8.1.2 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 181
8.1.3 关于聚煤规律的基本认识 183
8.2 结语 184
8.2.1 编著资料基础条件 184
8.2.2 取得综合成果 185
8.2.3 问题与建议 187
主要参考文献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