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史学研究与历史文化 1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史学发展趋势 3
终极制约与文化选择 10
历史研究不应拒绝假设 15
黄河文化研究断想 18
长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23
滇东古长城之我见 28
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 34
佛教的传入与兴盛 48
道教的创立与传播 51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54
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57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建构新文化的路径走向 60
第二部分 社会问题与理政开新 75
东汉豪强地主 77
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之争 80
魏晋南朝的门阀制度 84
南朝侯景之乱 87
女皇武则天与武周新政 90
辽太宗“一朝两制”加快汉化进程 98
金海陵王迁都燕京向农耕文明转轨 101
耶律楚材力革蒙古旧规 104
忽必烈改制 107
忽必烈力倡以农桑为立国之本 110
农耕文明高度成熟和在世界范围由盛转衰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113
况钟兴利除弊治吴郡 118
张居正变法忘家殉国无所畏惧 122
张居正革新吏治 125
张居正行边防新政 128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131
皇太极改行汉制奠立代明基础 135
孝庄文皇后稳定清初政局 138
康雍乾修庙会盟 144
雍正密建皇储 147
雍正推行赋役新政 150
雍正行耗羡归公养廉新制 153
崔述施政倡导争讼 156
第三部分 性别与妇女问题 161
远古时代男女乾坤易位的巨变 163
中国古代对妇女角色形象的社会化设计 168
野蛮的妇女殉葬制度 175
惨无人道的贞操节烈观念 179
中国古代的妇妒 184
中国古代的庵观女子教育 198
妇女缠足与天足运动 214
中国历史上的纳妾制度 220
宫女的苦难与抗争 225
女乐的悲哀 228
中国古代的婢女 232
古代的娼妓 238
明清有识之士抨击妇女殉节恶俗 243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序 246
中国古代女教的社会效应与历史影响 251
清末的女子留学风潮 266
维新派创办女子学堂 270
明清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 274
传统文化与中国妇女 286
第四部分 巾帼女杰 303
貌丑才高的齐宣王后钟离春 305
十二岁的小政治家庄侄 307
促使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少女淳于缇萦 309
东晋针灸名医鲍姑 311
传授绝学的宣文君宋夫人 314
促进祖国统一的南越领袖冼夫人 316
教夫守城破敌的县令妻 320
李冶逆俗叛道诗作罕有其伦 322
抗金女将梁红玉 326
黄道婆革新棉纺织业 329
明太祖的良内助——马皇后 333
明初彝族政治家奢香 338
奋起绞杀皇帝的明代宫女 341
促进蒙汉友好的三娘子钟金 345
讲求经世大计的奇女子顾若璞 348
抗清名将秦良玉 351
女侠名姝柳如是 355
陶贞怀著弹词名篇《天雨花》 361
邱心如含辛茹苦创巨篇 365
志大才高的女词曲家吴藻 367
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 370
近代爱国女诗人沈善宝 374
近代女教育家曾懿 377
旧民主主义革命妇女的楷模秋瑾 381
第五部分 治学成才 387
放牛娃苦学成名流 389
宋濂治学勤且艰 391
朱载堉辞王让爵成科学文化巨星 393
徐霞客秉母教问奇于名山大川 397
陈继儒辑荐《读书十六观》 400
宋应星摒弃功名著《天工开物》 403
谈迁百折不挠撰《国榷》 407
张履祥耕读并重不守一师之说 410
孙奇逢志在经世励行 413
廖燕倡读无字书 415
廖燕纵论为师求师之道 418
佣工汪绂自学成名儒 421
乞儿汪中发愤攻读成通儒 424
章学诚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 428
骆绮兰拜诗坛巨子为师 432
崔述遵父训开疑古风气之先 435
近代中医解剖学先驱王清任 439
附录 历史教学 443
关于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的调查——问卷设计与研究分析 445
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的改革尝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教材《历史》七年级上下册编写体会与思考 453
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464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编写说明 475
凡圣之间——忆刘宗绪师 483
曹孚与曹孚的教育思想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