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1
一、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历史追溯 2
(一)早期探索研究阶段 2
(二)正式开始研究阶段 5
(三)回顾反思研究阶段 7
(四)走向高潮研究阶段 9
(五)深化共识研究阶段 11
(六)高度肯定研究阶段 14
二、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特点 19
(一)文本研究与现实考察相结合 19
(二)结构研究与问题研究相结合 20
(三)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21
(四)多视域多层面比较研究的方法 22
三、国内关于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23
(一)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和介绍 24
(二)对国外研究的理论梳理和回应 25
(三)国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9
四、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观点 30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30
(二)主要观点 31
(三)可能创新 38
第一章 国外中国模式成功因由的研究 39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39
(一)“三个定理说” 40
(二)“两个层面说” 41
(三)“四件事情说” 43
(四)“八大支柱说” 44
(五)“六个因素说” 47
(六)“混合模式说” 47
(七)“市场社会主义说” 49
(八)“并不独特说” 50
(九)“时髦术语说” 52
(十)“七大假设说” 53
二、从中华文明发展史理解中国模式 54
(一)中华古代文明的深厚滋养 54
(二)模仿欧美模式的历史经验 63
(三)照搬苏联模式的沉痛教训 76
(四)步入腾飞之路的不懈探索 93
三、对世界发展模式的综合创新 106
(一)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107
(二)对“英美模式”的扬弃 113
(三)对“北欧模式”的借鉴 116
(四)对“东亚模式”的学习 120
(五)对“拉美模式”的警戒 124
第二章 国外中国模式性质特点的研究 129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129
(一)“新自由主义论” 130
(二)“新权威主义论” 135
(三)“中国式联邦主义论” 140
(四)“中国式社会主义论” 141
(五)“后社会主义论” 145
(六)“第三条道路论” 14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48
(一)实事求是哲学精髓的新概括 149
(二)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新论述 154
(三)唯物辩证法原理的新运用 161
(四)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167
(五)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开拓 191
三、澄清国外研究中的认识误区 199
(一)中国模式不等于“新自由主义” 199
(二)中国模式不等于“新权威主义” 209
(三)中国模式不等于“中国式联邦主义” 212
第三章 国外中国模式与“毛主义模式”关系研究 219
一、国外研究的基本经过 219
(一)初步开始阶段 220
(二)走向正常化阶段 220
(三)反思研究阶段 221
(四)全面提升阶段 222
二、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223
(一)“背离否定论” 224
(二)“继承发展论” 228
三、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一以贯之的论述 234
(一)十一届六中全会前后的思想奠基 234
(二)十二大以后的补充、丰富和发展 238
(三)十七大以来的新概括、新表述 240
四、中国模式对“毛主义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241
(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新境界 24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新水平 243
(三)共同富裕价值观的新体系 245
(四)和平发展时代观的新判断 247
第四章 国外中国模式哲学基础的研究 251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251
(一)“实用主义论” 251
(二)“儒家社会主义论” 253
(三)“三种传统论” 258
(四)“务实主义论” 261
二、“实用”但并不等于“实用主义” 267
(一)两种现代化的思想指南 267
(二)两种民族精神的现代传承 270
(三)两种近代哲学结出的不同花果 276
(四)两种强调实践的世界观 278
(五)两种注重效用的真理观 282
(六)两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285
(七)两种强调主体能动作用的历史观 287
三、强调传统文化不等于搞“儒家社会主义” 290
(一)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 290
(二)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解读 291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能动摇 293
(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的时代精华 295
第五章 国外中国模式世界意义的研究 300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300
(一)“中国威胁论” 301
(二)“中国责任论” 306
(三)“民族主义论” 309
(四)“中国机遇论” 312
(五)“中国复兴论” 316
(六)“中国示范论” 320
二、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323
(一)释放了占世界1/5人口的潜力 323
(二)开辟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崭新之路 325
(三)极大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327
(四)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28
三、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世界理念 332
(一)世界“和平共处”的理念 332
(二)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 338
(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理念 342
(四)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 346
(五)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348
四、“中国威胁论”的认识论根源 351
(一)西方斗争思维传统的惯性 351
(二)对中华文明特质的无知 354
(三)极少数别有用心者的蓄意炒作 355
第六章 国外中国模式未来发展研究 358
一、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358
(一)“中国崩溃论” 358
(二)“中国失败论” 362
(三)“未来不确定论” 364
(四)“可持续发展论” 369
(五)“中国统治论” 372
(六)“多极发展论” 375
二、中国模式的独特性 377
(一)独特的价值指向 378
(二)独特的经济特征 380
(三)独特的政治保障 383
(四)独特的文化品格 384
(五)独特的世界构想 385
(六)独特的动力机制 387
(七)独特的方法论基础 389
(八)独特的历史环境 391
三、“中国崩溃论”缺乏逻辑根据 393
(一)中国经济平稳转型 394
(二)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 394
(三)推出严格周密的生态保护举措 395
(四)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 397
(五)管控国际风险的能力得到加强 399
参考文献 401
一、外文文献 401
二、中文文献 416
后记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