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
1.1.1 问题提出 1
1.1.2 研究意义 3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4
1.2.1 研究目标 4
1.2.2 研究内容 4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
1.3.1 研究方法 5
1.3.2 数据来源 6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6
1.4.1 章节安排 6
1.4.2 技术路线 7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8
1.5.1 可能的创新 8
1.5.2 不足之处 8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10
2.1 相关概念界定 10
2.1.1 粮食安全 10
2.1.2 粮食自给率 12
2.1.3 农业结构调整 14
2.1.4 技术进步 15
2.1.5 技术进步偏向 17
2.2 理论回顾 19
2.2.1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19
2.2.2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22
2.2.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24
2.3 文献回顾 26
2.3.1 有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26
2.3.2 有关中国粮食增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8
2.3.3 有关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方向的研究 31
2.4 文献述评 34
第3章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 36
3.1 研究背景 36
3.1.1 中国的粮食生产现状 36
3.1.2 中国的粮食消费现状 38
3.1.3 中国的粮食贸易现状 40
3.1.4 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变化 43
3.1.5 粮食库存、非必需进口与竞争力 44
3.2 分析框架 49
3.2.1 粮食安全:产量目标与竞争力目标的非统一性 50
3.2.2 粮食产量: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的影响 53
3.2.3 粮食生产成本: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53
第4章 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影响和贡献程度分析 55
4.1 中国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动 55
4.1.1 各粮食品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 55
4.1.2 各粮食品种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变化 57
4.2 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贡献的测度方法与数据说明 59
4.2.1 测度方法 59
4.2.2 数据说明 61
4.3 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贡献的测度结果分析 62
4.3.1 结构调整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 62
4.3.2 结构调整对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 63
4.4 本章小结 66
第5章 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影响和贡献程度分析 67
5.1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的思路和方法 68
5.1.1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的基本思路 68
5.1.2 随机前沿分析的理论模型 68
5.2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69
5.2.1 计量模型 69
5.2.2 变量与数据说明 70
5.3 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程度分析 72
5.3.1 粮食生产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 72
5.3.2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5.3.3 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程度分析 76
5.4 本章小结 77
第6章 结构调整对粮食生产成本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8
6.1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变动分析 78
6.1.1 粮食生产成本统计指标与数据说明 78
6.1.2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变化 79
6.1.3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结构的变化 81
6.2 结构调整对粮食生产成本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82
6.2.1 结构调整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 82
6.2.2 结构调整对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86
6.3 本章小结 89
第7章 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分析:基于技术进步偏向视角 90
7.1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要素投入结构变动分析 90
7.1.1 稻谷生产的要素投入结构变化 91
7.1.2 小麦生产的要素投入结构变化 92
7.1.3 玉米生产的要素投入结构变化 93
7.2 技术进步方向测度的思路、方法和数据 94
7.2.1 技术进步偏向测度的基本思路 94
7.2.2 偏向调整的Malmquist指数方法 96
7.2.3 变量与数据说明 100
7.3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测度结果 101
7.3.1 稻谷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测度结果 102
7.3.2 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测度结果 105
7.3.3 玉米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测度结果 106
7.4 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分析 109
7.5 本章小结 110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11
8.1 主要结论 111
8.2 政策启示 112
8.2.1 转变传统的粮食安全思维,调整粮食安全保障目标 112
8.2.2 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打造有竞争力的农业 113
8.2.3 依靠结构调整继续增产的空间有限,应注重提高低产作物的单产 113
8.3 研究展望 114
附录 116
参考文献 137
后记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