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类分序&徐勇 1
因田而聚:流动性村落的小农与社会——长江区域罗家坝村调查 3
第一章 罗家坝村的由来与演变 3
第一节 村落由来 3
一 罗姓入川 3
二 插栈落业 5
三 置地成坝 5
四 因姓得名 6
第二节 村落形成 6
一 灾害之变 7
二 他姓成主 8
三 招佃纳租 9
四 因田而聚 10
五 建制沿革 10
第三节 罗家坝村当下概况 12
一 大族分散 12
二 地域扩展 12
三 一村九组 13
第二章 罗家坝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14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稻作农业 14
一 气候与稻作熟制 14
二 地形与稻田分布 18
三 土壤与稻谷产量 19
四 水源与稻作方式 21
五 农田与稻作单元 23
第二节 “资源禀赋”与生存空间 24
一 自然禀赋与生存空间拓展 24
二 人塑资源与生存空间流动 27
第三节 “因田而居”与空间格局 30
一 院落分布 30
二 住房格局 33
三 村落交通 36
第三章 罗家坝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40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40
一 人口与土地 40
二 生产能力 48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59
一 土地性质及土地所有类型 59
二 土地买卖 68
三 土地租佃 73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90
一 经营单元 90
二 经营决策 91
三 经营投入 93
四 经营合作 95
五 经营借贷 104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111
一 村内交易 111
二 赶场 113
三 流动担力 122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124
一 分配单元 125
二 分配决策 125
三 分配内容 127
四 分配关系 132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133
一 消费决策 134
二 消费结构 134
三 消费惯行 136
四 消费关系 139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140
一 继承权 140
二 继承物 141
三 继承方式 142
四 继承关系 148
第八节 罗家坝村经济变迁 150
一1949年前的传统经济形态 150
二1949年后传统经济形态变迁 154
第九节 罗家坝村经济实态 159
一 小农经济实态 159
二 村落经济概况 162
第四章 罗家坝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164
第一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164
一 家庭 164
二 亲属 166
三 近亲和远亲 167
四 姻亲 168
五 拟血缘 168
六 血缘关系 169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173
一 四邻和同眷 173
二 团转 174
三 熟人 175
四 地缘关系 175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179
一 河堰会 180
二“谷草揽子” 180
三 八大金刚 181
四 鲁班会 182
五 阴阳协会 183
六 业缘关系 183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 187
一 川主会 187
二 月课会 188
三 观音会 188
四 雷神会和东岳会 189
第五节 组织与组织关系 190
一 袍哥 190
二 青帮 193
三 讨口子 194
四 雷神会 195
五 姊妹会 196
第六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196
一 亲戚走动 196
二 近垱来往 196
三 朋友交往 198
四 交往关系 198
第七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200
一 择地而迁 200
二 分家而散 200
三 躲债而走 201
四 因役而逃 202
五 流动关系 203
第八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 205
一 财富分化 205
二 职业分化 207
三 地位分化 209
第九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 210
一 家庭纠纷 211
二 家族矛盾 213
三 乡邻不睦 214
四 行业争利 217
五 官帮冲突 218
六 冲突关系 218
第十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 219
一 武术自保 220
二 以暴制暴 220
三 权势依附 221
四 结帮入会 223
五 公共防御 223
第十一节 罗家坝村社会变迁 224
一1949年前传统社会形态 224
二1949年后社会形态变迁 226
第十二节 罗家坝村社会实态 229
一 家庭结构 229
二 社会关系 230
第五章 罗家坝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232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232
一 祠堂 232
二 祖坟 236
三 家谱 237
四 神龛 237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239
一 佛祖 239
二 川主大帝 241
三 观音菩萨 242
四 土地菩萨 244
五 东岳大帝 245
六 雷公菩萨 245
七 灶神和财神 246
八 水神和果树神 246
九 行业神 247
十 仙娘婆 247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248
一 经验思维 248
二 务实思维 251
三 中庸思维 253
四 循环思维 255
五 平均思维 256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257
一 生育态度与关系 257
二 生产态度 262
三 生活态度 264
四 社会态度 264
五 政治态度 265
六 人生态度 267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268
一 农事习俗 268
二 农居习俗 270
三 生活习俗 273
四 节庆习俗 273
五 礼仪习俗 279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287
一 家庭教化 287
二 家族训诫 292
三 学校教育 293
四 乡俗塑造 295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296
一 川戏 296
二 坐茶馆 298
三 赌钱 299
四 摆龙门阵 300
第八节 罗家坝村文化变迁 301
一1949年前传统文化形态 301
二1949年后文化形态变迁 303
第九节 罗家坝村文化实态 305
一 兴盛的宗族活动 305
二 矛盾的生育态度 307
三 延续的茶馆文化 307
第六章 罗家坝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309
第一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309
一 治理体系 309
二 治理内容 313
三 治理方式 318
四 政权治理关系 322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326
一 治理单元 327
二 治理主体 329
三 治理内容 330
四 治理规则 333
五 治理关系 335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337
一 治理主体 337
二 治理内容 339
三 治理手段 340
四 治理关系 341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342
一 治理单元 342
二 治理主体 343
三 治理内容 343
四 治理方式 346
五 治理关系 347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349
一 治理单元 349
二 治理主体 350
三 治理内容 351
四 治理方式 352
五 信缘治理关系 353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354
一 治理单元 354
二 治理主体 354
三 治理内容 355
四 治理方式 356
五 治理关系 357
第七节 罗家坝村治理变迁 359
一1949年前的传统治理形态 359
二1949年后治理形态变迁 361
第八节 罗家坝村治理实态 368
一 两委治理 368
二 治理内容 370
附录1岳池农家人——摘编自《岳池农家文化志》 372
附录2禁约条则 378
附录3岳池县回龙乡(镇)合作社章程草案 379
附录4罗家坝村村规民约 386
罗家坝村调查日记 388
轻重相权:河畈平原村落的关系与治理——长江区域塔湾村调查 393
第一章 村落的由来与演变 393
第一节 村落的由来与形成 393
一 始迁之争 393
二 四姓入湾 394
三 村落与农户 396
第二节 村落的建制沿革 397
一 余干县建制沿革 397
二 新中国成立前村落建制 398
三 新中国成立后村落建制 399
第三节 村落当下现状 400
一 黄芽行政村概况 400
二 塔湾自然村现状 402
第二章 塔湾自然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404
第一节 自然地理形态 404
一 气候特征 404
二 地形地貌 408
三 土壤特征 409
四 交通状况 410
第二节 水网环境 410
一 河流 410
二 水塘 413
三 泉水、雨水与圳沟 414
第三节 稻作体系 414
一 稻作概况 415
二 稻作环节 417
第四节 居住格局 419
一 大散居,小聚居 420
二 傍水而居 421
三 望田而居 422
四 相邻建房 422
五 村落居住实态 425
第三章 塔湾自然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426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426
一 人与土地的关系 426
二 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430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439
一 土地性质与土地所有类型 439
二 土地买卖关系 452
三 土地租佃关系 455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460
一 经营主体 460
二 经营关系 462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468
一 村内交易 469
二 集市交易 472
三 流动式交易 474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479
一 分配单元 479
二 分配决策 480
三 分配内容 481
四 分配关系 486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490
一 家庭消费 490
二 共同消费 496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499
一 继承权 499
二 继承物 501
三 继承方式 502
四 继承关系 504
第八节 塔湾自然村经济变迁 506
一1949年前的传统经济形态 506
二1949年后传统经济变迁 507
第九节 塔湾自然村经济实态 509
一 小农经济概况 509
二 村落经济概况 514
第四章 塔湾自然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516
第一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516
一 血缘主体 516
二 血缘关系 520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526
一 地缘主体 526
二 地缘关系 528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532
一 业缘组织 532
二 业缘关系 533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 534
一 信缘主体 535
二 信缘关系 537
第五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540
一 交往活动 540
二 交往关系 544
第六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547
一 社会流动 547
二 流动关系 550
第七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 551
一 血缘分化 552
二 职业分化 552
三 家户财富分化 557
第八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 559
一 家庭内部冲突与冲突关系 560
二 家户外部冲突与冲突关系 564
第九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 571
一 家庭保护与保护关系 571
二 家户外部保护与保护关系 572
第十节 塔湾自然村社会变迁 577
一1949年前传统社会形态状况 577
二1949年后传统社会形态变化 578
第十一节 塔湾自然村社会实态 580
一 血缘关系 580
二 地缘关系 581
三 信缘关系 581
四 社会流动 582
五 社会分化 582
六 社会交往 583
七 社会冲突 584
八 社会保障 585
第五章 塔湾自然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586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586
一 先人崇拜 586
二 祭祀惯行与关系 593
第二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595
一 经验思维与思维关系 595
二 务实思维与思维关系 598
三 中庸思维 600
四 循环思维与思维关系 602
五 平均思维与思维关系 603
第三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605
一 生育态度 605
二 生产态度 611
三 生活态度 613
四 社会态度 614
五 政治态度 615
六 人生态度 615
第四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616
一 婚丧习俗及关系 616
二 节庆习俗与习俗关系 624
三 日常习俗与习俗关系 629
第五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630
一 家庭教化与规训 630
二 族内教化与规训 632
三 学校教育与规训 633
四 政治教化 634
第六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635
一 节庆文娱与文娱关系 635
二 日常休闲娱乐与娱乐关系 638
第七节 塔湾自然村文化变迁 640
一 崇拜与信仰的变迁 640
二 生育观念的变迁 641
三 教育的变迁 641
四 文化娱乐的变迁 642
五 村落习俗的变迁 642
六 思维与态度的变迁 643
第八节 塔湾自然村文化实态 644
一 祖先崇拜与神明信仰 644
二 生育观念 645
三 教育 646
四 文化娱乐 647
五 风俗习惯 647
第六章 塔湾自然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648
第一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648
一 政权治理体系 648
二 政权治理主体 649
三 政权治理内容 653
四 政权治理方式 656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657
一 家户治理主体 657
二 家户治理内容 661
三 家户治理方式 663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664
一 村落治理主体 665
二 村落治理内容 669
三 村落治理方式 671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673
一 家族治理 673
二 亲戚治理 679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681
一 社庙、观音庙及其治理 682
二 琚氏“团拜”及其治理 683
三 观音堂及其治理 685
四 邹坊菩萨庙及其治理 686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687
一 集市治理与治理关系 687
二 家庭式交易治理与治理关系 688
三 行业治理与治理关系 689
第七节 塔湾自然村治理变迁 691
一1949年前的村落治理形态 691
二1949年后的村落治理变迁 693
第八节 塔湾自然村治理实态 695
一 村民自治概况 695
二 亲族治理与村治 696
三 村民理事会与村治 697
四 家户治理 698
塔湾自然村调查小记 699
塔湾自然村调查日志(节选) 702
后记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