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反思与走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龙宝新,沈宏军
  • 出 版 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1394618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课程是教育的根底与心脏,教育潜能的释放、高端人才的成长、国家创新战略的起航都离不开“始于课程、经由课程、达于课程”的课改行程。教育改革正是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各形态的课程课堂变革来集聚课改的能量。中国的课程改革始于21世纪,本书正是基于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利用五章分别著述了:高效课堂的理论梳理,高效课堂实践研究,高效课堂与导学案教学,高效课堂与翻转课堂,高效课堂反思。籍此反思高效课堂改革,把握其理念精髓,校正其观念发育之不足,导航其健康发展,是客观审视这段中国课改行程的科学态度。

第一章 高效课堂的理论梳理 1

第一节 高效课堂的理论架构 1

一、“瘦身+生本”:高效课堂的整改理念 2

二、“新课堂”:高效课堂改革的目标与蓝图 3

三、高效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 8

第二节 高效课堂技术化的路径 12

一、高效课堂与技术文化间的内在关联 13

二、高效课堂理念技术化的模型与环节 16

三、高效课堂改革:寻求艺术与技术间的平衡点 20

第三节 高效课堂理念的科学性探因 23

一、高效课堂理念的“高明”在何处 23

二、高效课堂理念科学性的深层归因 28

第二章 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35

第一节 课改背景 35

第二节 调研设计 36

第三节 课改缘起 38

一、“一难”:新课程改革理念扎根难 38

二、“二难”:高考的“镣铐”难以打开 39

三、“三难”:“穿新鞋走老路”的课改轨道难以超越 40

第四节 课改推进 41

一、理念先导阶段 43

二、范例求索阶段 44

三、迁移推广阶段 45

四、特色凝练阶段 47

第五节 课堂模式 50

一、“生本学导”模式的理念基础 50

二、“生本学导”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53

第六节 制度保障 71

一、行政驱动,科学用权 71

二、评价护航,细化指标 72

三、评星定等,校际联动 73

四、研培跟进,内涵创新 74

五、德育助推,良性互促 76

六、舆论配合,变革文化 77

第七节 课改收获 78

一、高效课堂改革效能的量化分析 78

二、高效课堂改革效能的质性分析 84

三、课改展望:工作重心的科学定位 89

第三章 高效课堂与导学案教学 91

第一节 导学案教学的“五大创举” 92

一、从听觉教学转向动觉教学 92

二、从叙述教学转向问题教学 93

三、从学习后置型教学转向学习前置型教学 93

四、从师本教学转向生本教学 94

五、从接受教学走向程序教学 95

第二节 导学案教学面临的问题 96

一、内容选择困境:在课本、教案与习题册间徘徊 97

二、流程设计困境:在知识线与问题线间游弋 98

三、教学意图困境:导知、导能与导素质间的纠葛 99

四、学习方式困境:在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间踌躇 100

第三节 导学案教学的基因缺陷 101

一、难以突破学案“体例”的绑架 102

二、难以突破他主的课堂模式 103

三、难以突破教材的牵制 104

四、难以突破教学模式的程控 105

五、难以突破教学的全效 107

第四节 导学案教学的历史重建 108

一、导学案编写意图的清理 109

二、走向网络式立体导学 110

三、教学弹性空间的把握 111

四、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 113

五、建立多媒介导学 115

第四章 高效课堂与翻转课堂 117

第一节 翻转课堂的构架与创新 117

一、翻转课堂的核心构架 118

二、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的新突破 122

三、翻转课堂对教学本质的改写 125

第二节 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异同与整合 129

一、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时代关联 129

二、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内在差异剖析 130

三、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整合方向 139

第五章 高效课堂的反思 142

第一节 高效课堂理念审视 142

一、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全景透视 142

二、树立高效课堂的“三体观” 148

三、迈向“三体归一”的高效课堂实践 156

第二节 高效课堂实践反思 161

一、当代高效课堂探索的历史经验 161

二、高效课堂改革缺陷对课改本质观的新启示 165

三、未来高效课堂实践走势的思考 169

第六章 高效课堂走向展望 174

第一节 走向“生本师主”型教学关系 174

一、当今教育时代期待的师生教学关系 175

二、教师主导:教学关系和谐运转的生命线 180

三、当代教师主导作用的特殊表现 187

第二节 走向教学共生体 194

一、教学共生体的内涵与特征 194

二、教学共生体境遇中的师生关系新内涵 200

三、教学共生体视野下的教学关系重构 206

四、走向教学共生体的实践路径 210

第三节 走向“Repack” 216

一、角色展演(Role playing) 217

二、环境塑造(Environment shaping) 219

三、问题提出(Problem posing) 222

四、活动卷入(Activity involving) 224

五、经验建构(Experience construction) 225

六、知识生成(Knowledge generation) 227

附件:系列博文精选:我的高效课堂研究足迹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