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 1
一、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3
(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教育体制改革探索 3
(二)中国国际教育的意义和契机 5
二、教育国际化与大国人才战略的关系 13
(一)美国的人才战略 13
(二)其他国家的人才战略 17
(三)我国的人才战略 18
三、中国国际学校的各发展阶段 19
(一)萌芽阶段(1980—1989年) 20
(二)发展阶段(1990—1999年) 21
(三)井喷阶段(2000—2009年) 22
(四)规范阶段(2010—) 23
第二章 中国国际学校的概况 25
一、各类国际学校基本情况 27
(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28
(二)公立学校国际部(班) 34
(三)民办国际学校 42
二、中国国际学校典型案例分析 49
(一)中国教育的“洋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50
(二)特殊的“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班) 59
(三)在逆境中发展:民办国际学校 67
第三章 中国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 83
一、为什么要有国际课程 85
(一)重视让学生合作而不仅仅是竞争 85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 86
(三)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负责自己的生活学习 86
(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培养创造力 88
二、国际课程在中国的教育实践 88
(一)IB课程在中国的实践 88
(二)A-Level课程在中国的实践 93
(三)AP课程在中国的实践 95
(四)三大课程体系的比较(IB、A-Level、AP) 100
三、中国国际学校课程的本土化 102
(一)为什么要本土化 102
(二)中国国际学校课程本土化的各个阶段与必要性 105
四、国际课程体系下学生的成长 107
(一)国内外教学模式对比 107
(二)国际课程体系下学生的成长变化 109
(三)让中国教育与学生去标签化 114
五、国际教育课程实践引发的思考 116
第四章 中国国际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 119
一、规划和申办国际课程 121
(一)对于教学认证存在的误区 121
(二)申请AP课程 122
(三)申请IGCSE/GCE和A-Level课程 122
(四)申请DP课程 123
(五)申请小学、初中阶段的国际课程 124
二、搭建合理的组织架构 124
(一)现有法律对组织架构的规定模糊 124
(二)学校实际运营中的组织架构解决方案 125
三、中、外籍教师的协作 126
(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126
(二)公立学校国际部(班) 127
(三)民办国际学校 128
四、留学规划与升学指导 129
(一)为什么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留学规划 129
(二)升学指导的一般步骤 130
五、中西融合的校本课程 130
(一)建设校本课程的背景 130
(二)建设校本课程的思路 131
(三)建设校本课程的实践案例 132
六、师资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 133
(一)剑桥国际教师职业发展中心 133
(二)国际文凭组织 134
(三)美国大学理事会教师进修课程 134
七、公共关系与社区共建 135
(一)国际学校的共建理念 135
(二)CAS课程 136
八、创设学校建筑与环境 137
(一)国际学校设施分类 137
(二)国际学校环境设计原则 137
第五章 中国国际教育的生态环境 139
一、国际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多元选项 141
(一)中国需要有与“世界大国”对称的人才战略 141
(二)教育与创新是中国转型升级的关键 142
(三)国际教育的“引进”与“输出” 143
二、教育国际化的外部环境与政策影响 145
(一)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全球教育 145
(二)国际组织对国际学校发展方向的政策引领 148
三、消费升级带动下的教育需求增长 150
(一)民办国际学校供不应求 150
(二)民办国际学校现金流优秀,赢利能力强 151
(三)民办国际学校的办学与运作模式灵活 151
(四)中国国际教育行业空间大 152
第六章 中国国际学校的集团化趋势 153
一、国际学校产业链与产业周期 155
(一)国际学校产业链 155
(二)韩国黄金20年留学潮与国际学校产业周期 157
(三)留学低龄化趋势下的我国国际教育产业 158
二、资本与教育的结合 160
(一)我国国际教育产业资本化概况 160
(二)国际学校的资本竞争策略 165
(三)海内外国际学校的集团化道路 169
第七章 中西方教育融合下的国际教育发展构想 173
一、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方向的预判 176
(一)国际学校行业洗牌仍将继续,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176
(二)公立与民办相互补充、错位竞争 177
(三)市场需求将继续推动民办国际学校发展 178
二、国际学校发展的环境与挑战 180
(一)国际学校面临新的法律环境 180
(二)内部因素 182
(三)新法下的变与守 184
三、中国国际教育的未来走向 188
(一)未来教育畅想 188
(二)跨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191
(三)未来为谁而来 193
参考文献 195
索引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