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牛文元 1
上篇 群体凝聚力理论研究 3
第一章 增强群体凝聚力是人类共同的课题 3
一、群体产生凝聚力的客观性 4
二、群体凝聚力存在的广泛性 11
三、研究群体凝聚力的意义 17
四、研究群体凝聚力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4
第二章 群体与群体凝聚力形成因素 30
一、群体的概念和分类 30
二、群体凝聚力的含义与分类 34
三、影响群体凝聚力形成的精神因素 37
四、影响群体凝聚力形成的物质因素 45
第三章 群体凝聚力形成的源泉和动力 49
一、群体凝聚力形成的源泉 49
二、群体凝聚力形成的动力 61
三、源泉和动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72
第四章 群体目标与凝聚力 79
一、群体目标对凝聚力的特殊作用 79
二、群体目标转化为凝聚力的条件 84
三、富有吸引性群体目标的制定过程 91
四、群体目标的实现与调整对凝聚力的影响 101
第五章 群体领导与凝聚力 106
一、领导人的道德品质与凝聚力 107
二、领导人的素质、能力与凝聚力 118
三、领导人的领导方法与产生过程对凝聚力的影响 130
第六章 群体内部人际关系与凝聚力 140
一、人际关系与凝聚力的关系 140
二、富有吸引力的干群关系 148
三、个体之间人际关系与凝聚力 151
四、人际关系的正面诱导 160
第七章 群体利益分配与凝聚力 165
一、群体利益分配对群体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165
二、群体凝聚力对群体利益分配的要求 172
三、困难时期对群体利益分配的调整如何保持凝聚力 179
第八章 群体文化与凝聚力 187
一、群体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88
二、群体文化的分类 195
三、群体文化对群体凝聚力的功能 199
四、群体文化对群体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202
第九章 群体凝聚力的周期律 211
一、群体凝聚力周期律的概念 211
二、群体凝聚力周期律变化阶段与理论基础 218
三、群体凝聚力周期律变化过程 221
第十章 群体凝聚力弱化现象与强化方法 232
一、群体凝聚力弱化现象 232
二、群体凝聚力弱化原因分析 237
三、强化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244
第十一章 群体凝聚力方向校正与经常性检测 251
一、进行凝聚力方向校正的必要性 251
二、对凝聚力作用方向进行校正的基本方法 253
三、凝聚力的强度与作用方向检测 258
下篇 群体凝聚力理论与实践探索 273
第十二章 增强当代中国的凝聚力 273
一、增强当代中国的凝聚力实现伟大复兴 273
二、民族凝聚力也是综合国力 276
三、增强当代中国凝聚力的几个重大问题 278
四、部分社会主义群体凝聚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284
第十三章 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291
一、党的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292
二、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构成 294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我党强大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 298
第十四章 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 304
一、什么是党组织的凝聚力 304
二、党的凝聚力与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关系 307
三、党组织凝聚力与社会群体凝聚力的关系 309
四、怎样校正党组织凝聚力的作用方向 312
五、怎样测定党组织凝聚力的强弱与作用方向 316
六、各级党组织凝聚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321
第十五章 增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326
一、精神凝聚力的起源与发展 327
二、精神凝聚力的形成与巩固 330
三、精神凝聚力的社会功能 331
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 334
附一 群体凝聚力部分名词 344
凝聚力 344
长期凝聚力 344
短期凝聚力 345
血缘凝聚力 345
地缘凝聚力 345
内压凝聚力 345
外压凝聚力 346
生存凝聚力 346
再生凝聚力 346
精神凝聚力 347
物质凝聚力 347
正向凝聚力 347
反向凝聚力 348
天然凝聚力 348
人为凝聚力 348
主文化凝聚力 348
反主文化凝聚力 349
文化交融凝聚力 349
封闭性凝聚力 349
开放性凝聚力 349
人际关系凝聚力 350
共同理想凝聚力 350
共同信仰凝聚力 350
正式群体凝聚力 351
非正式群体凝聚力 351
群体凝聚力分化 351
群体凝聚力积淀 351
附二 凝聚力问题——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光明日报》记者 李瑞英 353
后记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