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详细规划阶段剖析 1
第一节 控制性详细规划 1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1
二、产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1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 2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六大特性 2
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3
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领 3
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缺位现象 14
第二节 修建性详细规划 15
一、任务及作用 16
二、规划成果 16
三、规划深度与图样比例 17
第三节 修建设计 17
一、总平面部分 18
二、竖向设计部分 18
三、市政管线部分 19
四、建筑方案部分 20
第四节 详细规划政策法规体系 20
一、基本法规 20
二、一级专业标准与规范 21
三、二级专业标准与规范 21
四、相关法规 21
第二章 住区规划 22
第一节 什么是住区规划 22
一、“住区”的由来 22
二、传统住宅小区的弊端 27
三、社区规划设计的兴起 28
第二节 住区规划要了解的主要问题 31
一、住区规划必须包括的基本内容 31
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点 33
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要求 37
四、关注新的趋向 37
五、住区中可兼容的新业态——生产性服务业 41
六、住区的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41
七、住区用地的“风水”观 52
第三节 新世纪的住区规划新课题 58
一、住区规划的总趋向 58
二、综合性住区大行其道 59
三、宜居新概念的深入人心 64
四、“绿色社区”受到青睐 66
五、老龄化社会引起的住区规划理念变革 71
六、住区规划的新观念 78
七、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引领住区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86
第三章 城市设计 97
第一节 什么是城市设计 97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 97
二、城市设计的宗旨 98
三、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 98
四、城市设计的要素 99
第二节 古老而时兴的学科 99
一、欧美城市设计的起源 99
二、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溯源 100
三、近代社区城市设计的探索 102
第三节 城市设计的定位 103
一、与城市规划学科的融合 103
二、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03
三、关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 103
第四节 城市设计的特性 104
一、社会性 104
二、物质性 105
三、审美性 107
第五节 公众参与城市设计 113
第六节 城市设计实践简介 114
一、城市轴线 114
二、水景开发 115
三、广场营造 119
四、绿色空间 123
五、标志性建筑 126
六、街道“家具” 127
七、色彩运用 128
八、夜景照明 128
第四章 重点街区规划 130
第一节 商业中心区 130
一、商业中心区的发展趋势 130
二、中心区商业规划的主导思想 131
三、对建筑容积率的新思考 136
第二节 CBD中央商务区 139
一、CBD的概念 139
二、CBD的发展趋势 139
三、遏止贪大求全的势态 139
四、CBD规划建设实例 140
第三节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141
一、规划原则 141
二、存在的认识误区 142
三、规划指导思想 142
四、他山之石 145
五、必须汲取的教训 155
第四节 城市广场 158
一、广场的功能 158
二、广场的规划理念 159
三、“广场热”的冷思考 160
第五节 特色小镇 160
一、特色小镇的定义 160
二、悠久而年轻的课题 161
三、特色小镇的打造原则 162
四、必须纠正的偏向 162
第五章 旅游规划 164
第一节 旅游业的特性 164
一、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 164
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64
三、综合性强 165
四、旅游业具有“四缘市场”基因 165
五、旅游心理向“3N”方向发展 166
六、旅游产业特性凸显 166
第二节 旅游的业态 167
一、旅游业态发展趋势 167
二、我国旅游市场现状 167
三、旅游的适宜性 168
四、游客消费构成 168
五、贯彻旅游产品的“5A”战略 169
六、特色旅游名目繁多 169
第三节 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177
一、旅游规划的编制要点 177
二、编制旅游规划需用的基础资料 178
三、现状踏勘 179
四、现状分析 179
第四节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182
一、重视由资源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 182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182
三、优秀旅游城市评价标准 182
四、风景资源评价 183
五、SWOT分析 183
六、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185
第五节 旅游规划定位策划 190
一、旅游发展战略 190
二、旅游形象设计 190
三、旅游基本定位 191
四、旅游宣传口号 193
五、与文艺影视互动共赢 194
六、旅游策划定位的误区 194
七、坚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95
第六节 发展旅游与遗产保护及城市发展关系 195
一、正确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195
二、旅游发展给城市带来的问题 196
三、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措施 197
第七节 旅游规划技术要点 198
一、旅游区环境容量测算 198
二、游人规模测定 198
三、设计结构关系方框图 199
四、布局指导思想 201
五、布局要点 201
六、服务设施规划 202
七、综合交通组织 203
八、风景道 207
九、旅游集散中心 208
十、标识系统规划 208
第六章 园林绿地规划 211
第一节 园林规划设计释义 211
一、园林规划的渊源 211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概念和任务 213
三、城市绿化发展规划指标 213
四、建设园林城市 213
第二节 园林绿地的功能 216
一、降温功能 216
二、遮阳功能 217
三、降尘功能 217
四、防风功能 217
五、减噪功能 217
六、防灾功能 217
第三节 园林绿地规划要点 217
一、基础资料及文件编制 217
二、规划立意 218
三、规划布局 218
四、绿地规划的容量估算 220
第四节 园林规划概述 220
一、住区绿地规划 220
二、城市公园 221
三、游乐性主题公园 222
四、雕塑公园 227
五、微缩景观公园 228
六、历史文化游乐园 229
七、湿地公园 231
八、都市“田园风光” 232
九、遗址公园 232
十、能源林 234
第五节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技术摘要 234
第六节 生态园林绿地规划 239
一、编制好详细规划方案 239
二、园林节能 240
三、园林节水 241
第七节 园林规划设计的弊端 242
一、绿地面积“缩水” 242
二、创作思想浮躁 242
三、轻本土重引进 243
四、造假风泛滥 244
五、建筑喧宾夺主 244
第七章 产业园区规划 245
第一节 产业园区的模式 245
一、行政干预模式 245
二、功能综合体模式 246
三、教育引导模式 247
四、混合模式 247
第二节 规划原则 250
一、依据上位规划原则 250
二、生态立园原则 250
三、节约用地原则 250
四、集约用地原则 250
五、产业集群原则 250
第三节 用地布局 252
一、地块划分 252
二、路网组织 252
三、基础设施 252
第四节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导则 254
一、生态型产业园区指标体系 254
二、“两型”产业园区规划原则 255
三、主要规划技术措施 255
第五节 工业遗产园 258
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由来 258
二、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意义 258
三、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价值 259
四、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 262
第六节 多元功能的产业园区 265
一、青岛保税区环保强区成为工业旅游示范点 265
二、天津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 266
三、鹤壁市综合服务功能区 266
第八章 竖向规划 267
第一节 什么是竖向规划 267
第二节 竖向规划要点 268
一、规划依据 268
二、主要规划任务 268
三、规划原则 268
四、竖向规划的主要任务 269
第三节 竖向规划的主要技术要求 269
一、竖向与平面布局关系 269
二、台地式布置规划要点 270
三、护坡、挡土墙的设置 271
四、建筑室内地坪标高 272
五、竖向与道路的关系 272
第四节 竖向规划与排水 273
一、竖向规划的地面高程整理原则 273
二、组织用地地面排水 273
三、符合用地防洪(潮)要求 274
第五节 竖向规划与节约用地的关系 274
一、充分利用地形 274
二、结合下沉式空间开发 275
三、拓展规划设计思路 276
第六节 竖向与城市景观 278
一、利用地形 278
二、建筑群体组织 278
三、规划竖向工程 279
第七节 竖向规划工作步骤与成果要求 280
一、工作步骤 280
二、规划成果表示方式 281
三、规划成果内容 282
第九章 建设绿色生态社区 283
第一节 “3R”的世界新潮流 283
一、生态城市的由来 283
二、我国发展生态城市的动向 284
第二节 建设低碳社会 285
一、严峻的现实 285
二、“低碳社会”的提出 285
三、我国的碳排放形势 286
四、走出生态城市的规划误区 287
第三节 规划设计的低碳理念 288
一、低碳城市的探索 288
二、建筑节能 288
三、建设海绵城市 289
四、绿色交通 291
第四节 绿色建筑概念 296
一、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大势所趋 296
二、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方向 296
三、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296
四、绿色生态建筑的新技术设备 298
第五节 绿色社区的规划实践 299
一、绿色城市文化探索 299
二、上海世界博览会 300
三、中新天津生态城 302
四、中芬生态谷 302
五、新疆巩留县库尔德宁景区 302
第十章 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304
第一节 引入规划新概念 304
一、引入“限制性规划”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基因 304
二、时尚混搭——规划布局的适用模式 304
三、文化基因——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304
四、顺应城市肌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305
五、返璞归真——创建原真的宜居环境 306
第二节 走节约型规划之路 306
一、节约型街区的规划要领 307
二、节约建设用地 307
三、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309
第三节 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312
一、加强生态低碳思维 312
二、注重规划时效性 314
三、让规划留足余地 316
四、构建智慧城市 317
第十一章 实施规划保障措施 319
第一节 政府职能保障 319
一、严格规划审批制度 319
二、明确管理机构职责 320
三、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320
第二节 全面效益分析 320
一、经济效益 320
二、社会效益 321
三、生态效益 322
第三节 资金保障 322
一、投资渠道多元化 322
二、PPP模式概述 322
三、构建新型机制 324
第四节 构建安全型社区 324
一、背景 324
二、安全与宜居的关系 326
三、安全防灾要素 326
四、防灾规划技术要点 331
第五节 建立公示制度 337
一、公众参与的由来 338
二、公众参与的意义 338
三、有益的实践 339
附录 常用术语 340
参考文献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