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1章 人体在热环境中的生理学基础 4
1.1 人体生理热调节 4
1.1.1 体温 4
1.1.2 能量代谢 7
1.1.3 产热和散热 14
1.1.4 体温调节 22
1.2 热感觉与生理状态 24
1.2.1 人体对均匀温度刺激的生理响应 24
1.2.2 人体对局部冷热刺激的生理响应 25
1.2.3 人体对食物刺激的生理响应 26
1.2.4 热感觉 26
1.2.5 热感觉研究中常用生理参数 28
1.3 生理热调节失调 30
1.3.1 过热失调 30
1.3.2 过冷失调 31
第2章 建筑热环境 36
2.1 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 36
2.1.1 太阳辐射的热作用 36
2.1.2 建筑围护结构的衰减延迟 48
2.1.3 内扰的影响 61
2.2 室内热环境参数 63
2.2.1 辐射温度 64
2.2.2 空气温度 72
2.2.3 空气湿度 75
2.2.4 空气流速 78
2.3 热环境评价指标 81
2.3.1 热舒适指标 81
2.3.2 热应力指标 85
2.3.3 生理热调节理论模型 88
2.3.4 各指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94
第3章 不同热环境下人体生理热反应 101
3.1 敏感生理参数研究 101
3.1.1 实验方案 101
3.1.2 结果与分析 106
3.2 皮肤温度 116
3.2.1 辐射温度对皮肤温度的影响 116
3.2.2 辐射和空气温度之差对皮肤温度的影响 124
3.2.3 服装对皮肤温度的影响 126
3.3 皮肤导热热流 132
3.3.1 温度对皮肤导热热流的影响 132
3.3.2 风速对皮肤导热热流的影响 135
3.4 人体各种散热方式及其散热量 137
3.4.1 稳态温度对人体各散热量的影响 137
3.4.2 非稳态温度对人体各散热量的影响 141
3.4.3 风速对人体各散热量的影响 149
3.5 皮肤层热阻计算方法 151
第4章 不同体质生理热反应 156
4.1 耐寒与非耐寒人体生理热反应 156
4.1.1 耐寒与非耐寒样本选择 156
4.1.2 稳态环境下耐寒与非耐寒体质比较 159
4.1.3 非稳态环境下耐寒与非耐寒体质比较 166
4.2 耐热与非耐热人体生理热反应 171
4.2.1 耐热与非耐热样本选择 171
4.2.2 稳态环境下耐热与非耐热体质比较 173
4.2.3 非稳态环境下耐热与非耐热体质比较 180
第5章 生理调节可接受区 185
5.1 基本概念 185
5.1.1 定义 185
5.1.2 指标 186
5.2 冬季生理调节可接受区 187
5.2.1 实验方案 187
5.2.2 心理参数范围 189
5.2.3 生理参数范围 192
5.2.4 环境参数范围 194
5.3 夏季生理调节可接受区 196
5.3.1 实验方案 196
5.3.2 心理参数范围 198
5.3.3 生理参数范围 201
5.3.4 环境参数范围 203
5.4 结论 204
第6章 生理调节可接受区评价指标 206
6.1 人体热负荷 206
6.1.1 热平衡方程 206
6.1.2 代谢产热量 206
6.1.3 对流散热量 207
6.1.4 辐射散热量 208
6.1.5 人体蒸发散热量 209
6.1.6 热负荷 210
6.2 主观评价指标及其标度 211
6.3 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指标 212
6.3.1 实验方法 212
6.3.2 实验结果 214
6.3.3 预测满意度评价指标(PSV) 219
6.4 PSV在非供暖空调建筑环境中的有效性验证 220
6.4.1 夏季非空调建筑环境验证 220
6.4.2 冬季非供暖建筑环境验证 221
6.5 评价指标PSV与PMV的关系 222
附录1 国内外主要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24
附录2 耐寒性调查问卷 225
附录3 耐热性调查问卷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