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唐人小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际银著(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6961100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唐人小说对诗歌之接受,唐人小说中诗歌之分析,唐人小说用诗之评价,唐诗与小说用诗互观,唐人小说运用诗歌的向度考察及诗与唐人小说融合因缘探究等六个部分。

导言 1

一 论题缘起 1

二 对象范围 5

三 基本构想 15

第一章 唐人小说对诗歌之接受 23

第一节 作者:小说接受诗歌的主导媒介 23

一 小说作者 24

(一)小说作者身份 24

(二)小说作者类属 29

二 小说中的诗歌作者 35

(一)诗歌作者之阶层 37

(二)诗歌作者之归属 38

第二节 小说接受诗歌的具体方式 42

一 创作诗歌 42

(一)小说作者之诗 42

(二)小说人物之诗 44

二 引用诗歌 46

(一)引用当代诗人之作 46

(二)引用古代诗人之作 50

三 诗与小说相配 55

(一)甲作小说而乙作诗歌 56

(二)甲既作小说又作诗歌 57

第二章 唐人小说中诗歌之分析 68

第一节 诗歌体式与表现形态 68

一 诗歌体裁形式 68

(一)古体 69

(二)近体 71

(三)杂体 73

二 诗歌题材类别 74

(一)婚姻恋情 74

(二)咏史怀古 75

(三)赠答唱和 77

(四)悼亡哭挽 78

(五)登临题咏 79

(六)咏物绘景 80

三 诗歌表现形态 81

(一)以诗为文 81

(二)诗文相映 84

(三)诗化小说 87

第二节 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 89

一 谋篇布局 89

(一)引发情节事件 90

(二)实现承转过渡 91

(三)结束总结全篇 93

二 表意抒情 95

(一)爱情 95

(二)友情 98

(三)怨愤之情 99

(四)出世之情 99

三 成事为媒 101

(一)用诗获益 101

(二)借诗成缘 102

(三)凭诗脱困 104

(四)因诗招祸 106

(五)以诗为谶 108

第三章 唐人小说用诗之评价 120

第一节 唐人小说之诗的风格类型 120

一 粗陋型 121

(一)无才而致粗陋 121

(二)有意而致粗陋 123

二 通俗型 126

(一)语俗意显之诗 126

(二)言浅意深之诗 128

三 典雅型 131

(一)形或神特出之诗 131

(二)情与辞谐协之诗 133

第二节 小说接受诗歌之价值 136

一 保存大量诗歌 136

(一)保存社会名人的诗歌 137

(二)保存下层人士的诗歌 138

二 演绎诗歌本事 140

(一)当代诗人诗作本事 140

(二)前代诗人诗歌本事 145

三 裨益唐诗研究 147

(一)提供诗坛掌故 147

(二)概述诗风趋势 148

(三)钩沉有关事实 149

(四)纠正各种舛误 151

第四章 唐诗与小说用诗之互观 159

第一节 唐诗及唐人小说发展概况 159

一 唐诗基本流程 160

(一)古代有关唐诗发展的论述 160

(二)20世纪以来唐诗分期说 162

二 小说演变轨迹 163

(一)三期说 164

(二)四期说 165

(三)五期说 166

第二节 “四唐”诗与小说之诗 168

一 初唐 168

(一)诗坛的因中有革 168

(二)低迷状态的小说用诗 170

二 盛唐 172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72

(二)张鷟小说用诗解析 174

三 中唐 176

(一)诗人的探索求新 177

(二)小说与诗和谐融通 178

四 晚唐 181

(一)诗运的逐步衰退 182

(二)小说用诗的繁富 183

第五章 唐人小说用诗的向度考察 193

第一节 前承:唐前小说用诗之扫描 193

一 唐前小说及小说之诗 193

(一)唐前小说概况 194

(二)唐前小说用诗举隅 199

二 唐前小说用诗简析 206

(一)用诗分布特征 206

(二)用诗方式与功能 211

第二节 遗响:唐后小说用诗之点评 214

一 文言小说 214

(一)《青琐高议》与《娇红记》 215

(二)《剪灯新话》与《剪灯余话》 217

(三)《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 221

二 白话小说 224

(一)短篇白话小说 224

(二)长篇小说 230

第六章 诗与唐人小说融合因缘探究 247

第一节 小说文体的需要 247

一 重视“诗笔”运用 247

二 关注文士生活 253

第二节 小说作家的情结 257

一 小说理念:强调诗意化 257

二 小说创作:逞显才气 262

第三节 唐世风尚的推动 267

一 酷爱诗歌 268

二 崇尚“以诗取士” 272

结语 289

主要参考文献 295

后记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