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历史文化丛书 通史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效忠总主编;杨慧中,焦豫汝,曹新博,陈伟琳副总主编;宋效忠主编;刘向阳副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34874888
  • 页数:81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石器时代 1

第一节 人类在信阳的拓荒与进步 1

一、信阳的自然地理环境 1

二、石器时代人类在信阳的活动及开垦 5

三、三苗族的社会状况及尧舜对三苗的征讨与谕教 12

第二节 尧舜时期信阳社会经济和文化状态 18

一、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与粮食的种植 18

二、家畜的饲养与渔猎活动 19

三、制陶与纺织 20

四、聚落形态、房屋与城的建造 23

五、商业的萌芽 25

六、科学技术与文字 26

第三节 先民的社会生活 28

一、家庭、家族与婚姻 28

二、饮食与服饰 29

三、神鬼信仰 31

四、图腾信仰 32

五、丧葬习俗 34

第二章 夏商时期 35

第一节 三苗的抗争及与中原华夏族的融合 35

一、禹对三苗的征伐与控制 36

二、信阳区域部落方国的逐步形成 38

三、信阳成为商王朝重要区域 40

第二节 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 44

一、农业 44

二、手工业 46

三、商业 49

四、文化的进步 50

五、科学技术 52

第三节 社会生活的改善 53

一、饮食 54

二、服饰 55

三、建筑 55

四、出行 56

五、家庭与婚葬习俗 57

第三章 西周至战国时期 59

第一节 西周时信阳境内诸侯国 59

一、周王朝统治的确立 59

二、西周初信阳境内的封国 60

三、西周末至春秋初封国的增加 64

第二节 楚对信阳境诸侯国的战争与兼并 68

一、楚国兼并申、息与曾国东迁西阳 69

二、黄国等淮河上游诸侯国对楚的抗争 72

三、楚灭蒋、蓼与番国东迁 77

四、申息之师在楚国争霸中的地位与作用 79

五、吴楚征战与赖国、樊国、番国被灭 82

六、吴楚争夺淮河中上游一带 85

七、春秋战国时淮河中上游的治理与归秦 88

第三节 周代信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91

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92

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与辉煌 93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 101

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进步与繁荣 103

五、社会生活与习俗 119

六、丧葬礼俗 128

第四章 秦汉时期 131

第一节 秦时的社会状况 131

一、秦王朝在信阳的统治 131

二、秦末信阳周边的农民起义 132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状况 134

一、西汉时信阳行政设置与吏治 134

二、东汉时期信阳境的置县与治理 142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信阳经济 147

一、秦汉政权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 147

二、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150

三、水利工程与农业 152

四、冶炼和铸造业的进步 155

第四节 文化与社会生活 157

一、思想与宗教 157

二、文学与教育 159

三、方士生活 161

四、衣服佩饰 162

五、舟车舆轿 163

第五章 魏晋时期 165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的信阳 165

一、曹魏政权在信阳的统治 165

二、西晋王朝在信阳的统治 167

三、光州固始士族永嘉南渡 172

四、东晋时信阳淮河南北的分治 175

第二节 魏晋社会经济的残破与恢复 178

一、西晋时期的信阳人口 178

二、曹魏淮南、淮北屯田与水利兴修 179

三、西晋占田、课田与田庄的发展 183

四、社会经济的凋敝 185

五、文学与社会生活 185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 195

第一节 南北割据政权在信阳的角逐 195

一、南宋所置郡县与信阳之战事 195

二、北魏南下控制淮河以北地区 198

三、南齐击退北魏向义阳的进攻 200

四、南梁与北魏激战义阳 202

五、北朝魏、齐、周与南朝梁、陈在信阳最后的争夺 206

第二节 民族融合中的大别山区蛮族 209

一、南北朝时期民族政策的演变 210

二、信阳境蛮人的族属 210

三、蛮人的活动与光城蛮田益宗 212

四、蛮族与南北民族的融合 217

五、南北朝统治者对蛮人的统治 220

第三节 经济与文化 225

一、经济 225

二、文化 227

三、教育 232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 235

第一节 隋朝时的信阳 235

一、隋在信阳的设置 235

二、隋末农民起义军在信阳的活动 237

第二节 唐朝时的信阳 238

一、唐在信阳的设置与治理 238

二、陈政、陈元光率府兵入闽镇抚 241

三、唐朝内乱危害信阳 245

四、唐末农民起义军转战申州、光州 249

五、唐末王潮兄弟率乡民入闽 252

第三节 五代十国时期 254

一、后梁时的治理与毋乙起义 254

二、后唐至后汉申州、光州的分属 255

三、申州、光州归属后周 256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信阳的经济社会文化 256

一、经济状况 257

二、文化状况 260

第八章 宋元时期 271

第一节 北宋时期的信阳 271

一、北宋时信阳的建置与治理 271

二、繁荣的经济与不断加重的赋税 275

三、文化教育与诗作 281

四、社会生活 288

第二节 宋金在淮河间的争夺与对峙 289

一、宋金在光州、信阳军的激战 290

二、宋金对峙于淮河两岸 292

三、宋蒙联军合围蔡州 296

四、孟珙于光、信二州抗击元军 299

五、光州、信阳士民南迁与江南士民北返 301

六、农业、税赋与贸易 302

七、文化与教育 306

第三节 元朝时期 309

一、元代信阳的建置与治理 309

二、元代信阳的农民斗争 311

三、农业与赋税 314

四、文化教育与文学 318

五、社会生活 323

第九章 明朝时期 329

第一节 信阳州县的设置与治理 329

一、州、县的设置 329

二、驻军与驿站 332

三、信阳、光州的治理 334

第二节 明中期社会矛盾的加剧 341

一、土地兼并与光州的开发 341

二、赋税和徭役负担的加剧 342

三、一条鞭法在信阳的实施 344

四、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在信阳的活动 345

第三节 繁荣的经济文化与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 353

一、信阳、光州经济的发展 354

二、城市与私家园林的建造 358

三、驿站与交通 363

四、文学 366

五、教育 378

六、“义民旌表”与“光州冠带” 382

七、社会生活 385

第十章 清朝前中期 389

第一节 信阳境州县的设置 389

一、清军进入河南、信阳 389

二、州、县的设置 390

三、驻军、驿站与法律制度 393

第二节 州、县的治理 398

一、金镇的治理理念 398

二、地方官员的治理 401

三、白莲教、早期捻党在信阳的活动 407

第三节 经济恢复的措施与状况 409

一、恢复农业经济措施在信阳的实施 410

二、水利设施的兴修与杨汝楫《水利图说》 415

三、农业与手工业的恢复发展 419

第四节 城镇、交通建设与商业的繁荣 430

一、城镇的重建 430

二、交通的恢复与优化 431

三、趋于繁荣的商业 432

第五节 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434

一、理学、文学与史学 434

二、科学与教育 439

三、社会生活 446

第十一章 晚清时期 457

第一节 腐朽的统治与信阳、光州农民的愤懑 457

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 458

二、捻军、太平军转战信阳 460

第二节 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信阳 472

一、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与鸡公山租界地案 473

二、外国商品的倾销及对信阳民族工商业的冲击 477

三、反教会斗争与罗山教案 479

四、河南、信阳人民争夺浦(口)信(阳)路权的斗争 481

第三节 清政府“新政”在信阳的推行 483

一、筹饷练兵、编练新军 483

二、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商会的建立 484

三、新式学校的出现与留日学生的派遣 485

四、“新政”加剧了信阳人民的负担 488

第四节 辛亥革命前信阳人民的觉醒与斗争 492

一、民主思潮吹进信阳 492

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的信阳人 493

三、预备立宪在信阳的实施 495

第十二章 民国初信阳的政局与社会 497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信阳人民的反袁斗争 497

一、革命党人发动信阳起义 497

二、威武军、淮上军北伐信阳 500

三、民国建立后信阳建置的调整 502

第二节 革命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斗争 503

一、在外信阳籍民主势力的分化与斗争 503

二、旧势力的反扑与暴敛 504

三、州县“立法机关”选举中革命党人与反动势力的争夺 506

四、白朗起义军攻入信阳 507

五、“二次革命”失败后信阳统治的混乱 510

第三节 经济文化与社会概况 512

一、开办实业 512

二、实行新教育制度 514

三、推行新时尚 515

第十三章 国民革命席卷信阳 517

第一节 新旧势力的斗争与中共在信阳的活动 517

一、新文化运动冲击信阳城乡 517

二、信阳民众声援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 518

三、马克思主义在信阳的传播 520

第二节 旧军阀统治下的信阳 522

一、直系和皖系军阀混战信阳 522

二、直系势力扩张至信阳 525

三、信阳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 527

四、信阳各阶层人民再次掀起反帝斗争热潮 530

第三节 信阳国共统一战线建立与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531

一、国、共两党信阳地方组织的建立 532

二、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535

三、掀起反帝斗争新浪潮 538

四、发动农民,组建农民协会 541

五、国民军第2军与直系军阀激战信阳城 543

第四节 国民革命军北伐信阳 547

一、国民革命军北伐 548

二、国共革命统一战线在信阳的重建 555

三、农民的动员与农民自卫武装的建立及发展 558

四、农民革命运动迅猛展开 561

五、军阀在信阳统治的结束 565

六、巩固信阳北伐讨奉前沿阵地 571

第十四章 十年内战时期 579

第一节 国民党在信阳统治的确立 579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失败 579

二、国民党在信阳的“清党”活动 581

三、豫南行政区的设立与冯玉祥治豫方针的实施 582

第二节 中共发动豫鄂边界武装暴动 584

一、黄麻起义与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584

二、四望山与大荒坡暴动失败 587

三、商城起义与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591

四、六霍起义与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593

第三节 中原内斗与大别山剿共 595

一、国民党中原内斗时的豫南 595

二、国民党军队“会剿”大别山红军 599

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与红1军出击平汉线 601

四、国民党军队“围剿”大别山红军 603

第四节 国民党加强统治 621

一、强化国民党地方组织 622

二、河南省第九督察专员公署设立 624

三、推行保甲制 626

四、编组地方武装 628

五、国民政府治理下信阳的赋税与差徭 630

第五节 红军在大别山与鄂豫边界坚持斗争 632

一、红25军在大别山的艰苦斗争 632

二、红28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637

三、鄂豫边界的红军游击队 645

第十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 649

第一节 武汉会战前后信阳抗战的动员与准备 649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大别山区形成 650

二、新四军第4支队开赴抗日前线 653

三、武汉会战前中共在信阳的抗战准备 654

四、国民政府及信阳县县长李德纯的动员与准备 660

第二节 新四军深入豫鄂边敌后开展游击战 663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武汉外围作战失利,信阳沦陷 664

二、日军的罪行与民众的抵抗 669

三、中共(河南)豫鄂边省委发动信阳敌后游击战 673

四、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开展敌后游击战 681

五、四望山会议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立 684

第三节 豫鄂边敌后抗战 686

一、日军加强对信阳及周边的控制 687

二、国民党加强控制区的统治 690

三、新四军配合国民党军队枣宜会战 692

四、新四军在豫南反日军“扫荡” 695

五、袭击日军后方,配合国民党军队豫南战役 697

六、豫鄂边区新四军反“摩擦”斗争 698

七、新四军第5师建军,豫鄂边敌后游击战争进一步扩大 705

第四节 新四军坚持敌后斗争夺取抗战胜利 715

一、粉碎日军新的“清乡”扫荡 716

二、坚守阵地,挫败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717

三、挺进淮北、收复四望山 721

四、向敌占区进攻,夺取抗战胜利 729

第十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 733

第一节 国共在大别山拉开中国前途和命运决战的序幕 733

一、新四军第5师集结四望山进行反内战 734

二、罗山谈判 743

三、国民党对中原军区部队进行军事蚕食和封锁围困 747

四、中原军区部队胜利突围 751

第二节 武装斗争的坚持与民众运动兴起 756

一、中原军区部队外线配合解放军内线作战 757

二、豫鄂独立支队坚持桐柏山区 758

三、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坚持大别山区斗争 760

四、信阳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蓬勃开展 762

第三节 革命战争在大别山实现历史转折 765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766

二、国民党军队南返同刘邓大军争夺大别山 774

三、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与土地改革 789

四、走向胜利 794

主要参考文献 812

后记 814